我想看此文的读者一定看到过这条建议:
年轻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
其实这也是我的建议,但我第一份工作时,并没有太在乎工资,因为我和很多毕业生一样不是不在乎,而是没有在乎的资格。因为身处在西部省份,在做IT的公司中,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或者换一个选择也不会有太多的工资涨幅,所以也没有在乎工资的必要。特别是在10年前,好像大家的起薪也都差不多。
不过,现今的应届毕业生可能面临比10年前的我们更严峻的局面:以前是选择面不大,现在可能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
对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建议
如果说不在乎工资,那在乎什么呢?
如果我说在乎成长,很多人觉得假大空。我遇到过很多工作过多年的程序员,仍然在乎20%的涨薪就换工作,而我指出应该看重别的东西时,往往被说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很多处于生存阶段的人来说,生存和讨好丈母娘才是要在乎的事情。
但其实自己计算一下,也知道工作前几年的工资并不能解决什么大问题,即使涨了50%很多人还是月光。但那个时间段是自己最好的发展阶段,如果错过了,可能你会一直陷入一个痛苦的循环中。刚开始工作的目的应该更多在乎成长,只要让自己持续地成长,收获是你预想不到的。
如果只说成长似乎太宽泛了,我还是给读者结合当前的时代和技术背景来给一个具体的建议吧,既然具体化了肯定就难于合适每一个人了,所以大家不妨只是做为一个参考就好。
因为我一直被程序员的职业困惑所困扰,所以也致力解决这个问题,并决心帮助一些程序员也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刚毕业即将从事IT事业的年轻人的建议是:
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要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公司或技能方向是否涉及(开发或者使用都算)大数据或者机器智能!
建议的来源:两本书
这是最近从两本关于机器智能的书《未来简史》和《知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得到的启发。
《未来简史》更像一本哲学著作,从人类的视觉来考虑未来的发展。然而看后不免有些悲观,人文主义统治人类思想的几百年间,给人类虚构了很多有意义的故事,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保持一定的稳定。在后人文主义时代,人及人类并不像故事中所叙述的那样有意义,而“可能”(目前的科技水平其实是一定)只是一系列随机的结果。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不确定性!
而《智能时代》对于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将来取代人类说得更具体一点,并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处于智能革命的拐点上!真是应了英国文豪狄更斯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知能时代》有点像是对《未来简史》的补充,它用生动的案列故事和论述更深刻的告诉我们:
未来,信数据得永生!
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机械思维。其实,也就是你脑海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即因果关系!机械思维是建立在一种确定性基础上的方法论,工业革命是机械思维的结果。
但在信息时代,人们意识到世界是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机器智能不再靠模拟人类的思维来获得智能(即思考产生智能),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五六十年以失败告终。而新的方式是把智能理解成数据模式,靠大数据的收集、处理来消除不确定性得到结果,而不在乎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否可知或者合理。
这是一种思维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的工作从农业转换到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的工作转换到服务业(第三产业),那么信息革命和即将发生的智能革命呢?
我们还无法预言未来是否会产生更多的新产业,来满足释放出来的大多数人的就业,但我们已明确知道每一次工业革命,受益的都是率先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思维)的人、企业或者国家。
未来,为什么而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工作,就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多出来的不需要工作的人,要做什么呢?
那时,你(或者你的孩子)可能得为有一份工作为荣。而这份工作,决不会是重复的体力劳动或者智力劳动,因为这些方面机器绝对做得比人好。而不需要工作的人靠社会救济“养着”,其唯一剩下的“工作”就是消费。很遥远吗?你是否已经常在埋怨某些单位已经这样做了?
也许那些太遥远了,其实从最近的点来看,未来也一定是大数据的天下。那么做为一个程序员,或者别的行业从业者,一定要去学习开发大数据吗?
这个到不必要,如果你无法加入到开发的行例中,那么加入到使用的行列中,也会极大受益。而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从原来的机械思维转换到现在的大数据思维。
所以,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而是要关注你所做的事情和大数据或者机器智能是否相关。如果,你无法选择一家这样的公司,那么也可以从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这其实也是我对自己的自勉!
结尾
也许我们站在了一场革命的拐点上,但可能也是一个好机会。引用《智能时代》里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要么成为%2的人,要么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