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学说要写一篇文章《闽南式相亲》。拖了两天。
闽南的相亲模式是:媒人带着男方,男方带着家里的亲戚、朋友到女方家里。女方家提供场地,泡茶、聊天。有时候人数比较少是几个人,有时候人比较多,会有十来个。但有一个共同点是,通常是尴尬的。
就像电视中所有的相亲场景一样,一群原本不认识的人互相交底。而两个当事人仿佛置身事外一样。
相亲这件事儿,本无可厚非。但介入的人多了,看上去更像是一场交易。
有位在省外的一家外企工作的年轻人,这次被父母逼着提前回来。他说他这次从单位请假的理由是:回去找老婆。然后他领导笑着说,这个理由太狠,没法拒绝,就批了。(我大笑,哈哈。)在此之前,看他安静的坐在那里,我完全没法把他同会写这个理由的人联系起来。
或许,我们都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
我问他为什么回老家相亲,他说,以后有回老家的理由。不然,以后连回来的理由都没有了。
我们这边很多人创二代,父母辈年轻时到外地做生意。年轻人从小在外地长大,对于家乡的观念,就是逢年过节回来,然后长大了,父母要求他们对象要找老家的。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会让父母安排相亲的人,我想的原因有三:一是出于孝心;二是工作环境确实没什么异性朋友;三是抱着或许相亲也能遇见合适的的想法,或者闲着也是闲着。
很多人之所以单着,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了解。所以,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是,这样的相亲,很多时候更像走过场。除非这样的方式,能让彼此发现自己喜欢的人的样子。
之前碰到一个同学的同学,我当场给一同学发微信说,有些尴尬。因为,这个同学我们之前在聚会上见过,只是几年没见。而期间同学也想牵线。对于这样的场景就像是在说,当年如何。感觉像被岁月打了一巴掌。所有的骄傲烟消云散,你看到了那个最初的自己。
一直没有碰到喜欢的。 我说是我眼光太高。同学说,感觉我眼光其实不高(附两个“大哭”的表情)。顿时眼泪就下来了。
之前在北京的时候,我问朋友:“喜欢的和合适的选哪个?”朋友诧异,“为什么喜欢的和合适的不能是同一个人?”
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却不敢主动,因为怕掉价。判断一个人,觉得合适,却发现要喜欢并没有那么容易。
同学朋友圈有句话是:真正的智者,敢爱敢恨,爱爱你的人,恨恨你的人,情绪表达直率而明快。但,智者不会为情绪所困,更不会纠结于心。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为情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