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里,购物太方便了,想走两步的就去附近超市、商场,宅在家里不愿动的,各种购物APP就在手机里,动动手指就搞定了。而在小城市或乡镇,有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赶集”的习惯。
集,字面含义之一,是指定期或临时聚在一起的交易市场。在古代也叫“墟(同圩)市”“墟集”或“草市”。去集市上买东西,在北方叫“赶集”“上集”“上市集”;在南方叫“赶场”“赶街”“赶山”“赶墟”。
集的习俗,当与市同源,都是源于古代“日中为市”的贸易传统。无“人”不成市,无“市”不成城,有的集市由于商业繁荣,地位重要,发展成为城镇。
集是我国古代乡村的初级市场,参与者大多是小农、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底层老百姓,他们自发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长期的集市贸易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间习俗。
从时间上看,有日集和间日集之分。日集,各村庄乡镇的集往往交错进行,因而就某一地区整体而言,几乎天天都有集、都是集。间日集,是指每隔数日举行一次的集。有隔日一集、二日一集、三日一集、五日一集,或每逢初一、十五集,初三、初六集,初三、初八集,初五、初十集,逢单、逢双集以及每月一集等各种形式。集市的一般是上午热闹、下午冷清。
每到赶集之日,乡户农民和商贩云集,赶集的人摩肩接蹱,热闹非凡。这种景象古今略同。
集市中形式常见的有:粮食市,经营对象为大米、面粉、食油。有经纪人(旧时集中贸易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拥金的中间人)提着秤,被称为“提秤的”,一般大宗买卖由经纪人在卖方和买方之间撮合。柴草市,普遍设在粮食市附近,出售麦草、硬柴、煤炭等。旧时忌长途贩运硬柴,民谚中说:“千里不贩樵”,因为运费贵,不合算。蔬菜市,有许多讲究和忌讳,如装卸蔬菜时,不能乱扔乱抛;存放蔬菜时,要将各种蔬菜分别堆放整齐,不得乱堆乱放。叶菜忌折叶,茎菜忌断节,果菜忌破皮,根菜忌带泥,冬菜忌断梗,蒜和葱头忌水浇。常言道:“鬼精鬼精,不敢贩葱,”因为葱叶易枯萎。蔬菜是需要经常保鲜的商品,古时运输条件落后,长途贩运会使青菜失鲜,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谚语:“千里不贩青。”禽蛋市,农民家家养鸡,靠出售卖鸡蛋换取零花钱,号称“鸡尻(Kao)子银行,”因此在农村集市中,卖鸡卖鸡蛋的很多,农民卖鸡蛋不论斤、论个。棉花、布匹、衣服市,三个巿仍为一个市。猪羊市,经销猪、羊、猫、犬等蓄类。
骡马市,也可称牙商,经销马、驴、骡、牛等大家畜,卖买双方不直接交易,而是经过经纪人成交。骡马行起源很早,汉代称牲畜买卖的牙商为“驵(zang)侩”;唐朝称“牙店”、“牙行”;明代时有官牙、私牙之别,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必须由政府批准并取得印信文簿后,方可营业;清朝禁止私立牙行,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牙行交纳的贴费及税银合称“牙银”,交了牙银才可开行。其例:经纪人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去,问道:“哎,老乡,你来了,你今天拉的牲口想要个啥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买主。”买主同意后,经纪人便仔仔细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看牲口的丰富经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如:“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聋便瞎” (牲口耳朵前后错开摇摆,耳朵和眼睛有毛病),“两眼暴红筋,不咬便抵人,”“前峰高一掌,梨田如水响;腰长肋巴稀,定是懒东西,”“鞭子尾巴,案板背梁,乌眼黑蹄,拉断铁犁”等等。经纪人当着卖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陷,要求低售价;此后,他们用“捏码子”的方式讨价还价。经纪人接着找到买主后,赞扬牲口的优点,又用“捏码子”来商议价钱。成交时,卖主给经纪人一笔佣金。
早市,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市场,每天一早开市,交易只有2一一3个小时,过去以交易粮食为主,凡进城粜(tiao释:卖出米)粮籴(di释:买入米)米者,都在此时买卖。谚语曰“千里不贩籴。”有一句四言诗: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俗话道:“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战战兢兢,唯恐缺粮。”后来渐已蔬菜、瓜果为最多。城郊菜农及城内居民早晨赴市,俗称“赶早市”,至今仍为惯例。
鬼市,有些地方天不亮成市,天明不久就散集,俗称“露水集”、“鬼市”。它的形成主要是一些破落户或官宦的后代,在生活潦倒之时,以变卖家底来苟延生活,为了顾及颜面,不抛头露脸,所以趁天末破晓,路上行人稀少之际,到背后的角落里出卖衣物,家藏的古玩珍宝等偷出换钱。再就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在偷到东西后,跑到这里来变卖,有些人专门到鬼市去买便宜的东西,叫作“赶鬼市”。
一般农村的集在冬至节到来时,还设有“冬至集”,时间从起始之日,一直延续到年底。另还设有腊月集,即每年腊月出现的年货集,其起始日期不一,有的腊月初八,称“腊八会”。腊月集上,人们购买过年的新衣服、鞋帽以及烟、茶、油、糖果、鱼肉、禽蛋等。这些商店的销售量都比平时猛增数倍,俗话说:“有钱不买腊月货”,但人们也许还是会将就将就买一点点年货。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集市,如画市、对联、神像等。对联有印刷品,也有摊主用浓墨大笔当场书写的,借以招来顾客。神像为财神像和“五祀”像,五祀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购买神像时忌言“买”,而要说“请”。爆仗市,出售鞭炮、焰火等。鞭炮论“串”卖,大型花炮论“根”卖,小型花炮论“把”卖。偶然发生火灾,不能说是坏事,而要讲成“火神爷显圣了”,是好事,俗谚曰:“火烧财门开,斗大的元宝滚进来。”祭器市,主要出售烛台、香炉、蜡烛、香、冥币等。
集市贸易中的又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市语,市语即市场上商贩们所说的行话和隐语(黑话、切口),宋元时期民间行话已相当成熟,非常专业,并有大量文字记载。宋代曾慥(号·崔糙)所编的笔记小说集《类说》收录了许多唐人著作,其中卷四引唐佚名《秦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缫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行业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市语,唐代的长安城商贾各行业竞说本行隐语已经很普遍了。如“斤”说成是“吉恩”,把“两”说成“力盎(ang)”之类,就是用反切法将旧词改为新词。
到了明朝社会各行各业的流行行话进一步发展,明代的一部戏曲集《诚斋乐府·乔断鬼》中记载了表背匠的一段“市语声嗽”,把“绢子”叫作“旗儿”,“纸”叫作“荒资”等。
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一部中国民间秘密语言史上的空前之作《江湖切要》,收录了1600多个词条,是自宋至清收录最多、分类最细的一部专门隐语行话辞书。
民国时期的行话流行极为甚广。如“上升”指的是糕点,上升为“高”,高的谐音“糕”;“雨后天”是绸缎业的行话,指青色,系由“雨后天晴”谐音而成。还有“十具”,是流行于民国金银业的行话,指真货,十具合成“真”字;“三只手”流行于上海,市井行话,指的就是扒手;还有如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直、罪不非、吾不口、交不乂、皂不白、分不刀、馗不首、针不金,分别指的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拆字法,“丁”去勾则为一,依此类推。还有安康一带各种商贩都使用数字隐语,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隐语依次称作为“捏、丑、斜、查、眼、舌、条、犒、罗、强”。
在集市上的市语,除了有声语言外,还包括无声的,如“捏码子”,一般出现在较大的生意交易中,北方使用较多,特别盛行于陝甘晋蒙一带,就是买卖双方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指头的方法来表达物价,主要是为了保密,不让第三人得知双方的心理价位,保护隐私。如:食指代表一;食指、中指为二;食指、中指、无名指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四;五指齐伸为五;拇指、小指为六;拇指、食指、中指合成一捏为七;拇指、食指为八;食指作勾为九;伸出拳头为十。
旧时候人们赶集时,常在集市地点沿街买卖农产品及商品,集市本身无建筑物,即“露天市场”;交通不方便,信息也不发达,各家各户所需的生活用品难以自给自足,于是人们约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聚焦到同一个地方,把自己剩余的物品卖出去,顺带也换取一些自己所需的的物品,也就是一种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不一定要买什么东西(其实啥都想买,比如好玩的、好吃的、新衣服、玩具等),只是为了去蹭一蹭赶集的热闹气氛。
现代社会中,尽管传统集巿的形式和功能有所变迁,但它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交易功能,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享受更多多元文化消费模式,集市也紧跟时代的脚步。现在农村乡镇的集市一般的都新建了正规市场,讲究点的还在市场门口建有牌楼,题有集市名以及赞美当地风光或介绍市场特征的对联。集市通过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进程而发挥作用。
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包裹在一阵阵吆喝声中,人们生活忙碌的脸上,看到的是最踏实的烟火气。同时,集市的今生也是年轻人与潮流的新篇章,卷土重来集市的狂热潮也给予人们不同的体验,当下集巿不再是“买卖”,更多是年轻人的打卡地,解锁各种美食、潮玩的宝藏之地。且集市还是年轻人的聚集之地,是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灵魂,是时代不断进步的见证。
写到这里,我的这支素笔怎么都不愿落下。咱古镇石牌以距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城一一荆城为渊源,从逐水而居的附城草市,到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商贸集镇,“因城邑而兴,因商贸而盛”。它的地理环境奠定了千年不衰的基础,那个时候水舟车陆,辐辏云集,物流上达川陕,下通苏杭。民国初年,古镇有各种商户700多家;另外还有三大船行,其船只就有几十条木船。昔日古镇“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乃是古镇繁荣的真实写照。旧时,古镇贸易并不亚于全国其它地方乡村集市,甚至可能还会是领先地位。人家只能瞅瞅,难以企及,不可能超越,也无法超越。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古镇依托汉江以及汉江流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发展,一直是方圆百里内的集贸中心。解放初期,镇内集市就有瓦瓷、南湖、皮集、雨霖、王龙、李集。镇上集市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经营着粮行、布疋行、猪行、鱼行、牛马行、水果行、烟丝行,饮食、当铺、书铺、银铺、瓷器铺及多家油坊、糟坊、染坊、酱园坊、毛巾和织祙坊等各行各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阳春留胜事,千载有遗风。历史证明,无论岁月如何变换,古镇文化与脉络一直在传承,古镇人善于经商的基因始终在延续。如今,子嗣们不忘先辈,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为古镇发扬光大添砖加瓦,贡献着各自的力量,现在,古镇集市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店铺比比皆是,超巿、早市、夜市、网购一应俱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机蓬勃发展,活力四射。特别是石牌豆腐“集市”遍及全国,走向欧洲、东南亚。古镇石牌人牛不牛!
为我古镇鼓与呼!为我古镇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