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中,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熠熠生辉。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展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考量,更是对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深情牵挂。在此背景下,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善治”,成为了一条必须走稳走实的道路。
党建引领固根基 凝聚治理“向心力”。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抓住了治理的“牛鼻子”。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强化理论武装,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同时,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将党组织延伸到产业链、社会组织、边疆哨所等各个领域,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网络,实现党的声音“一呼百应”,党的政策“一贯到底”。通过党建引领,凝聚起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形成边疆治理的坚实根基。
创新机制促融合 激发治理“新活力”。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不能靠单一手段“单打独斗”,而需构建多元共治、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边疆党建长廊”等形式,既强化了党的组织覆盖,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智慧边疆治理平台,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度,让边疆治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此外,还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议事会、民族团结联谊会等平台,让群众参与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民生福祉为根本 绘就治理“幸福图”。边疆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让边疆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边疆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技艺传承等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就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善治”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