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迷迷糊糊间,听到厨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砧板上剁肉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煎鱼的香气,嗯,我大概能猜到今天中午的吃啥了。不多会儿,意识便随着响声逐渐清醒,而内心深处有块地方,变得柔软起来。
自小我便贪睡,所有的假期早上都会赖床,即使醒了也不愿离开柔软的床,基本上不到午饭时间,而且是无法再拖延,自己才会拖拖拉拉的,极不情愿的爬起来。早上厨房做饭的声音,慢慢的就变成了我的起床曲。
记得高中有次生病,出院回家,第二天早上,爸妈悄悄来我房间看了我好几次,快到中午时,站在我房间门口,小声嘀咕:
老妈:“你说,要不要叫囡囡起床?但看她睡得这么沉,好像很累!可是就快到饭点,不按时吃饭对胃不好。”
老爸:“这样吧,再过半小时我们再来看看。”
老妈:“也不知道她现在还疼不疼,哎,我还是很担心哪!”
老爸:“没事没事,瞎担心啥?这不好着呢!走吧走吧,声音那么大,一会吵醒女儿了。”
其实我已经被父母几次进出吵醒了只是不愿起床而已。
还有一次,大概初中吧,我把家里钥匙弄丢了,给在外做生意的爸妈打了个电话后,就跑去老友家蹭睡。
一觉醒来,老友母亲笑着对我说:
“一大早你妈就过来找你了,看你还睡着就没吵你,让我转告你,睡醒了就回家去吧。”
可我依旧在老友家蹭了碗汤粉,才慢悠悠的晃回家。按了门铃,大门一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连夜赶回家疲惫却又笑眯眯的母亲的脸:
“回来啦,我买了你爱吃的菜,正在做,等会儿就能吃午饭。”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出现争执:考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就业、婚恋、生活价值观等等,似乎是到了一个时间点,我和父母间就会起很多的冲突!
争吵,冷战,和好,又吵……不断的重复上演。
从一开始的非要辩个谁对谁错,但后面渐渐的领悟:家,从来就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
在不同时代长大的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以前父母认为对的观念放在现在不适合了,似乎就变成了错的;我们认为对的,放到子女那一代,也有可能不适合,同样也会变成错误的。
因此,用对错来衡量,太过武断,也许用适合与不适合会更加贴切。
正常情况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只是方法方式不同;而子女都是渴望父母的疼爱与孝顺父母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不负责任的父母与不孝顺的子女不在此讨论范围)
无论是古旧思想一直宣扬的愚孝,还是现在热火朝天的原生家庭被害论,都无法改变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
最亲的父母子女血缘关系,这辈子都不会改变,那么与其堵在心头,不如想办法和解,分清边界,你会发现内心最深处有个声音在说:无论什么年纪,父母在,根在。
母亲年近不惑之年,提起外公,依旧一脸胆怯。回老家探望外公时,总是战战兢兢。我问她缘由,一向风风火火的母亲神情似乎一下变回小女孩,喃喃的略带害羞的声调说:
“你外公爱骂人,我怕自己做不好,又被他骂。”
事隔十几年我依旧记得,父亲在手术室内满手是汗,却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温暖;依旧记得高考路上,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弟弟跟在学校大巴后面,一直护送我进了考试地点的学校大门。
亲情,这世间最稀松平常却又无比复杂的感情,牵动着我们每一根神经。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有一天,我们终归会回到最初,回到那份牵挂,那份感动。就像孩子和我们,我们和父母,父母和他们的父母。
耳边再次响起母亲炒菜的声音,第三道菜了,嗯,到点该起床啦。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温暖而安定。
无论什么年纪,父母在,根在。而未来的我们,也终将会变成孩子们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