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的看了很多东西,还是感觉写不出文章,短句能够说出一点,可是大篇的文章写不出来,最近开始有一点觉悟了,看历史是为了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刚刚读到一本书,书里说道:用钱去解决所有问题,就相当于把价值量化了,价值一旦被量化,很多问题就简单化了,人性的阴暗面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互相扯皮的事情越来越少,运作效率会越来越高。
当我和认识的人打照面时,总是不好意思打招呼,尽管自认为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没有不读书的文盲好,目前还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破。但我只是在乡下才这样,回到上班的地方就变得热情澎湃起来,对人殷勤得多了。总之,我在乡下要比在工作的地方害羞。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可是在农村一点存在感都没有,放不开,不知道该把自己在农村放在什么位置,写到这里突然又有答案了,既然我能通过工作为经济发展出点微薄之力,但我为什么不能为家里农村的发展想想办法,出出主意,至少让一个人得到些许帮助也是好的。
我现在的家不是我出生的地方,爸妈在我三岁时带我来到这里,在这里读完小学我就回到了出生地,每个寒暑假过来玩一下,现在那些小时候的这边的玩伴也几乎不联系了,而在我出生地的家乡的同学又不能聚在一起。工作以后我又回到这边长住,但也很少来乡下,直到在这里娶了媳妇儿,现在老婆孩子都在这边,这里是一个镇,我现在住的这里,邻居们几乎都是从村里、山里搬过来的,以前这里是一片田野。
哪家有个红白喜事啥的,其他家自发的会去帮忙,烧火做饭,招待客人等。很多家都是靠在外务工谋生,没有出去打工的时候,就在家做些买卖牲畜的生意,也有的有手艺,做泥瓦匠、粉刷匠等。有些家庭是男人们出门务工,女人在家带孩子上学。
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在面对困难时,大家能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如果有赚钱的机会,很少有人愿意分享给别人。就是互相之间不想看谁家落难,但谁要是比其他人好太多,那就没谁受得了。
农村的生活成本比城里小太多,米是自己种的,菜也可以自己种。比起城里,孩子玩的东西少,所以花费也不高。我的孩子一天坐一次超市门前的摇摇车,一次一元钱,可以做五分钟。孩子吃的零食,也是一些便宜的垃圾食品,我从来都不主动买给孩子吃,零食我都很少给孩子吃,主要是喝牛奶,吃水果等,但是娃他妈又特别爱吃零食,从不嫌弃垃圾食品。
我不主张给孩子报兴趣班,倒不是经济也不十分宽裕的原因,而是我更在乎培养孩子勇敢、坚韧、热情的品质,在农村也能培养出这些品质。由于我家和孩子外婆家就是邻居,孩子每天有很多人逗,又有很多孩子一起玩,所以孩子总是很好奇,又有一点调皮,大人做什么,就学着做什么。虽说孩子的童年不能决定他的一生,但是童年对孩子一生幸福也至关重要。总之,我更愿意孩子能有自立自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