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看名字,不像是我会去看的风格,但还是看了,因为那时相亲认识了几个月的男生介绍了这片子,并且他很喜欢。所以抱着多了解对方精神世界的想法,在正月的某个晚上看完了它。然后在结束了这段时长七个多月的“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交往之后,今天,突然想写点什么来说说这个片子。
第一震撼的是战争的场面。虽然喜欢看战争片的人说这片子的激战场面还不是最好看的,但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震撼。当然不是抗日神剧手撕鬼子那样的片子可比,但还是忍不住比较一下。国内的战争片吧,涉及战斗场面的,经常都是比较大场面,比较抽象,当然近年一些神剧会有一些不够真实的细节,然后最后传达给我们的结论就是,我们是正义的,代表正义的一方必将取得胜利,红旗高高飘起。但这部片除了大场面的轰炸,再有具体到个人的真实的、细节的对战,都让人震撼地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并且,当一个个体被血腥地杀死的时候,你的心一紧,想的是:啊,又一条命没了。压根不会去想这是正方的战士还是反方的,而是会真心为又一个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而震撼。但有些片子吧,让你产生不了震撼感、神圣感,而会让你在心里衡量:嗯,这个可恶的鬼子,就是该死。所以这部片子的血战场面,让你看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一条人命并没有贵贱轻重之分,是同样的尊贵。更是促使你去思考战争的本质。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正义方还是非正义方都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不管胜负方,最后都是损失的一方。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战理念,才能让世界更彻底远离战争。
再要说说戴斯蒙德·道斯的信仰和信念。片子前半部分,看到哥俩的童年,看到他们的父亲因为一战的影响而那样暴躁,且酗酒和家庭暴力,当时我很担心哥俩会成长为暴戾的人。没想到成年的戴斯蒙德·道斯是如此地文质彬彬,那个瘦弱的青年,不会让人联想到战争。但二战还是来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偶遇美丽的多萝西·舒特,戴斯蒙德·道斯陷入爱情的甜蜜,热恋中的道斯,不顾父亲的反对,带着和平的理想应征入伍。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道斯拒绝持枪。他不仅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杀敌,甚至连操练都不肯接触枪支,他说他要上战场救人,而不是杀人。“Are you kidding?”估计当时军队上级第一反应是这样吧。在那枪林弹雨的战场,顷刻间血肉横飞、一命呜呼,竟然有人要不带武器上战场。可知战场上的武器就是救命的工具呀。万方劝说不听的道斯,受到了战友的排挤、殴打,甚至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最后是他父亲找了一战中的战友、现在的军队高官,写了一封信,并闯入审批中的军事法庭,才使得他免罪且得以不携带武器上战场。但是,他依然是不被理解的。
直到血战钢锯岭,令人窒息的残酷之后,部队无奈撤退了,但是,道斯隐约听到了求救声。他的使命让他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去寻求受伤的战友,一个又一个……看到日军来扫荡战场,但道斯依然一次次返回战场,那一次次差点暴露的紧张画面,真个让人揪着心。听到道斯心里念着:“Please, Lord, help me get one more, one more……”真的眼眶湿了,为这样的坚定的信念动容。
最后,道斯救下来了75人。75人,我不认为是奇迹,我想那是信仰的力量,是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