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作者引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客观的观察有多难做到!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张嘴就来的评论:你太小气了;如果你老是不早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那个人长得真难看……特别是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评论更甚:你从不关心我!你总是把事情搞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想想吧,谁会喜欢听这些言过其实的表达,对方听了我们这样的话,如果不逆反而做出友善的回应,那可真是一件怪事。所以,静下心来,平静地观察,客观地表达我们眼里看到的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猜测。如果老公回来晚了,你公正的告诉他“这周,你有三天九点以后回家”而不是说“你总是不按时回家”,看看他的反应会怎样。孩子不肯午睡,你拉着他的手说:“宝贝,妈妈担心你下午上课会瞌睡,也担心你的身体健康。”我们试试孩子会不会理解。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上周一,我在家做饭,老公去接了土豆。他们进门时,饭已基本就绪,就等着盛出来端上桌了,而我正要榨梨汁。父女俩连厨房看都没看一眼,一个回了自己房间,一个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我多希望有一个一家人一起端饭、摆饭、开心聊天的氛围,可看这阵势,爷俩是不打算帮我的。有些生气,压压火,对老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希望你女儿将来嫁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她永远都一个人钻在厨房里没人帮忙吗?”是的,没有不愉快,老公二话不说进了厨房,并给我解释他做饭的时候我们也没去帮忙,他也没生气。那顿饭吃的还是很愉快的,但老公并不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的。虽然我的说话水平有了一些提高,没有指责对方,没有造成矛盾,但感受没说,对方就没法理解你,更谈不上与你沟通了。他也许就认为你是嫌累,非要拉扯他干活,而不会站在家庭氛围建设的角度与你一起发力。另外,说感受的时候,示弱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坦然地说出自己的紧张、不安等心理,会增进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使沟通更为顺畅。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和孩子的交流:你不好好睡觉,妈妈很生气。言下之意是妈妈的心情好不好是孩子造成的。看到妈妈的情绪不好,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或内疚调整行为来迎合她,遗憾的是,这种调整是因为恐惧或内疚,而非出自对睡觉的需要。
卢森堡说,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书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地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说的越具体越好。我们不要说不希望对方做什么,那样的请求不但使对方感到困惑,还会引起他的反感。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是命令。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不要批评和指责,也不要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
希望我能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有效地与人沟通,爱自己,也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