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进藏,到今天整一个月。医疗队的兄弟姐妹们朋友圈大秀,我想,也是时候向所有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朋友们汇报一下这一个月来的工作和生活,让大家知道,我很好。
第一周:进藏
7月15日,11点,科研楼下,朱军书记、季加孚院长带领院领导和科室领导欢送。11点一刻上车奔赴机场,薛冬副书记和党院办、后勤处的亲人们直把我送到安检口。
在机场托运行李时,我们省懒事没去大部队集中排队托运的柜台,就近找了个国航柜台,结果国航姑娘只给托运一件(大部队那里不限额),遂有对话如下:
“您再tuo一件吧”
“不行,先生,不能再tuo了”
“我们援藏的可以tuo两件,你再tuo一件吧”
“抱歉先生,真的不能再tuo了”
……
3点05分,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下午7点10分,落地拉萨贡嘎机场。
我专门选了后三排靠窗的位置,备降时透过小小的舷窗,能看到壮观的云海。这云海与我之前所见到的相比,大有不同,也许不能称之为云海。那云极为厚重,像是浓得化不开的奶油,每个局部看起来都像是原子弹爆炸后腾起的蘑菇云。 这些蘑菇云堆叠在一起,绵延到极目可见的远方。云团与云团之间,有时露出较大的缝隙,像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了,这就是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云海,而是云形成的高原。
降落时,云层变得稀薄,云团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有时会有大片的空档,从中可以窥见远方的雪山,让初到高原的我兴奋不已,但掏出手机拍照已是有些来不及。
出机场时,拉萨市的同志已经在出口迎接,为每位援藏干部献上哈达,我在机场留下了到拉萨的第一张照片。朋友们说刚一落地,我的肤色已经深了几个色号了。入乡随俗如此之快,我想我的融入过程肯定也会非常顺利。
晚饭时,因为吃面条吃得太快,大脑缺氧,眼冒金星。之后数日的培训当中,再也没敢吃太快,细嚼慢咽。第一周的时间便在培训当中悄然度过,岁月静好,我们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负重前行。
第二周:压茬交接
从集训酒店搬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旁边的嘎吉林酒店,本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压茬交接。在上一批的同志们的带领下,熟悉医院环境和相关科室,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7月23日周一,正式到医院报道,领到了隔离衣和胸牌。第一次参加了市院的院办公会,结合北京肿瘤医院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给院领导们的决策提供了一些依据。
在下午医疗队内部的交接会上,上一批的院长邓明卓同志从团结、纪律和民族等几个方面向新队员们专门做出叮嘱,这一批的院长任轶同志做了相应补充。
在这一批里,我和薛立明、郭丹、孙晓东、宋豹虎的任务是对接新院区的工作,我笑称为“新院五虎将”。7月24日上午,五虎将第一次到白定院区施工现场考察,根据考察情况书写了现场考察报告,向院领导进行反馈。
由于新院区的建设工作尚未完成,根据医院整体安排,我们除了积极推进新院区筹建及开业前期准备,还要承担起本院的后勤保障和基建等工作。我作为院长助理,主要负责推进新院区建设和协助管理总务基建。
拉萨市人民医院在2016年已成功创三甲,当前的目标是强三甲,所以医院的各项工作都要均衡发展,后勤保障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做好了,可以对于医疗、护理等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在明确工作目标后,我们小分队又在接下来的两天,对总务后勤的科室和各班组进行了初步走访,与后勤主管院长、总务科长、基建科长进行谈话,初步掌握了市院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情况。
对我们几个来说,似乎没有“压茬交接”这回事,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工作内容,不单单是新院区没有前辈言传身教,就是在本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之前的组团式医疗团队所未曾涉及的,因为往年的专家基本都是来自临床和医政医管,今年是第一次提出后勤保障方面的援藏需求。
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市院的医疗、护理、医技等,通过北京市几年的大力支持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后勤保障工作现在已经是这个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在我们面前的后勤,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一幅画卷,如果让我形容,就是门诊楼前那一片缺少打理的绿地,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同时又混乱无序、缺乏设计和美感。我们能当好这个园丁吗,每个人都在心里问。
7月26日到机场送李想回京的路上,我仍在思考这个问题。肿瘤医院后勤文化的八字真言——干净优雅规范有序,应该可以在这里试试吧。
第三周至今 全面熟悉和开展工作
医院工作有序开展,7月30日,作为兄弟医院,市院医疗队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迎接由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组成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团,还有协和医院的杨敦干副院长。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专程把专家们送到了雪域高原。
在欢迎会上,他提到“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理解这不仅仅是说拉萨与北京、协和医院与北大医学,还包括当时在场的每一个援藏人,哪怕是第一次相遇,也像是久违的朋友一样,没有隔阂,不为别的,只为“援友”这一共同的名字。
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团结、奋进,还代表着奉献、牺牲。就在第9批援藏干部进藏之后,已经陆续有两位援友牺牲。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流传,一股异样的情绪在援藏干部群体中弥漫。在市院医疗队的内部聚会上,我们也对这些消息进行了讨论——1.致敬援友,缅怀烈士;2.不恐慌、不散播制造恐慌,既来之则安之;3.正确看待援藏工作,不神圣化,也不妖魔化。
我认为,援藏,奉献和牺牲是客观的,因为艰苦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是,缺氧不缺精神。援藏的过程也是重塑精神和意志品质的过程,既然选择了援藏,就要直面艰难困苦。科学的休息和保障,加上强大的内心,才是我们顺利完成任务的法宝。
这两周经过初步梳理,对医院用电安全、房屋管理、个别基建项目推进,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8月7日在后勤所有部门开展集体座谈会,了解当前人员、设施设备、全面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确定了下一步调研工作开展方向,几位专家也各自领了任务,计划针对后勤保障工作形成一份专题报告。在未来的一年当中,这份报告将是我们梳理制度、补全漏洞、建章立制、持续改进的基础。
8月10号,医疗队在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正轨后,到色拉寺开展了第一次义诊。
关键词:家
从北京到拉萨,从天安门到布达拉,转眼已是月余。从生活的角度,关键词是,家。
北京肿瘤医院是我的家。游子离乡越远,越想家的温暖。出发前领导跟我说,小袁,有什么事随时跟医院说,我们是你的坚强后盾。我真的感受到了,刚到这里一个月,市院已经有同事、同事家人因为健康状况到北京肿瘤医院就诊,于公于私,院领导、党院办、干部保健以及医院的兄弟姐妹们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这让我感受到,我的背后,站着整个肿瘤医院的家人们,这份力量让我信心满满。
拉萨市人民医院也是我的家。热情的藏族同胞,亲切的医疗队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因为缘分聚在一起。第一周周末过林卡时大家一起为薛立明大哥过生日,藏族美女们载歌载舞,民族风情历历在目;
第三周周末为俞志鹏大哥和张俊霞大姐一起过生日,二十多人一齐下厨房,做菜、包饺子,party了一整天;
中间还穿插着两位同志的小状况(此处隐去名字),一个轻微肺水肿,一个突发休克,大家自发排好值班,轮流到病房照护。
这个团队,在任轶院长的带领下,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成为我们在拉萨的家。
我还要说说我自己的小家,这个小家最是让我魂牵梦萦。爱人正在加拿大读博士,还未毕业,我们的女儿今年的6月6日刚出生,已经两个月了。因为援藏培训和出发的安排,我只陪了她们12天就飞回国内,把我母亲留在加拿大照顾——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在一起。
父亲因为尚有公职在身,无法离岗,仍在山东老家。前几天我们一家人视频聊天时还在调侃,咱们这可真是叫天南海北,横贯东西。
我离开的时候,小家伙每天就是吃和睡,现在已经会抬头翻身,还会冲着人笑了,有的时候真的很想在她身边陪他;我离开的时候,爱人还在坐月子,却在半夜知晓我要回来执行任务时,帮我打包行李,订机票,我知道她只是想再多照顾我一会儿,就像我想再多照顾她一样;我离开的时候,母亲比现在重20斤。她们都很辛苦,但她们什么都不说,只是想让我在这里少一分牵挂,多一分踏实。
所以我对自己说,这一年的时光,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才对得起家人对我的这份感情和付出。我谨记父亲的话:这次援藏,你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家,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
今年是祖国70岁生日,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更要谨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好援藏任务,为治边稳藏、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来张图镇楼,我已经没有这么白了)
——袁灿 记于二零一九年八月十五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