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习惯的惊人力量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我们常常说服自己,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无论是减肥、创业、写书、赢得冠军,还是其他任何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努力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改进。但其实,百分之一看起来微不足道,只要你一刻不停,坚持下去,你将难以想象自己能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用微小的改变,获得显著的效果。2. 为什么难以养成好习惯
尽管我们深知良好习惯能带来惊人的好处,但我们却仍然难以持之以恒。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好习惯总是延时满足,坏习惯总是即使满足。另一个造成习惯难以改变的重大原因是,我们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烟的情形。当有人递上一根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话听起来的确是在拒绝,但它暗示着:我仍旧是个吸烟者,只不过正在努力让自己有所不同。而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这个回答则表明了这个人的身份转变。吸烟只是他们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在的生活,他们不再自认为是烟民了。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持久。如果你从未改变支配着你以往行为的潜在信念,你很难改变你的习惯。
3. 习惯养成的原理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变得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简单的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想象一下每次做作业忍不住拿手机的情景,手机响了,我们得到了一个提示。这时候你就会开始想“是谁发信息给我呀?发了些什么内容呢?”内心产生了渴求。那这个时候控制不住内心渴望的现货伴就会打开手机看一看,做出了自己的反应。最后,看到了信息,也就得到了奖励。
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如此反复,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就是将习惯形成的每一个步骤,转化为一个实用的框架。借助它,我们可以设计好习惯,并消除坏习惯。
二、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
1. 写下执行意图
很多人会告诉自己,要吃得更健康,但我们从来没有明确说出在何时何地会采取这些行动。我们只是任其自然,希望我们会“记得去做”。因此,我们需要创立明确的执行意图,即“当X情况出现时,我将执行Y反应”。例子这样做,可以明确你想要什么并且具体化你的实现路径。2. 习惯叠加
当培养新习惯时,你可以充分利用行为的关联性。建立新习惯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确定你已有的习惯,然后把你的新行为叠加在上面。这是执行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培养新习惯,不如将它与当前的习惯整合。例子。关键点是,要把你想要的行为和你每天已经在做的事情关联起来。习惯叠加让你创建一套简单的规则来指导你未来的行为,给予你想达成的好习惯一个有保障的提示音。3. 改变环境
人们做出选择不是因为它们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们在那里。如果你走进厨房,看见一盘饼干,即使你不饿,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来吃。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你的习惯会根据你所在的房间和你面前的提示而改变。人们往往更有可能注意到显眼的提示。创造鲜明的视觉提示会把你的注意力引向你想要的举动。比如想增加练习吉他的次数,就把吉他放在客厅的中央。同理,如果你想戒掉一个坏习惯,那么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接触引起它的提示。如果你一直无法摆脱手机认真学习,那就试着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
三、第二定律——让它不可抗拒
所有动物的大脑都预先载入了某些行为规则,这导致一些坏习惯对我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比如在饮食方面,人类有着天生的弱点。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容易被高盐、高糖、高脂肪含量的垃圾食品吸引。但早在远古时期,在野外狩猎的人类常常食不果腹。为了生存,他们的大脑逐渐进化到了高度重视盐、糖、脂肪食物的程度。因为这类食物的热量通常很高,当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时,尽量多吃自然是最佳的生存策略。然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食物相对充足得多的时代。可我们的大脑仍然渴求高热量食物,即使它们已经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这些难以抗拒的诱惑,让好习惯也变得诱人起来。1. 喜好绑定
绑定喜好的原理,就是把你需要做、却又有一定难度的低频动作,与愿意做又期待做的高频动作,牢牢绑定在一起。借此,让需要做的事也变得有诱惑力。绑定喜好的方式还可以与习惯叠加的方式并行运用。比如,你想玩手机又想多运动:①在我掏出手机后,我需要做十次立卧撑跳;②在我做完这十个动作后,我可以查看朋友圈里的动态。2. 消除坏习惯的根源
养成好习惯的方法是让它变得有吸引力,反之,戒掉坏习惯的有力手段,就是让它失去吸引力。例如你可以列出坏习惯带给你的坏影响,并反复在脑海里重现这些影响,形成意识冲击。如果你不再期待坏习惯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你就没有理由继续它。四、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
1. 最省力法则
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在我们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中,最终被选择的行动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价值的那一个。任何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它们都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大的激励的,比如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习惯都妨碍着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实际上,习惯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习惯带来的结果。健身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健美的身材;冥想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平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习惯变得简单至极。只有这样,即使我们不喜欢它,也会坚持做下去。当你开始为梦想做出改变时,你会抑制不住地异常兴奋,将计划制定得太有雄心壮志,导致难以完成 。对抗这种状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两分钟规则。即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它所用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分钟。任何习惯都可以浓缩为两分钟的版本:每晚睡前阅读可以变成“读一页”,做30分钟的瑜伽可以变成“拿出我的瑜伽垫”,复习功课可以变成“打开我的笔记”。一个新习惯不应该让人觉得是个挑战。不要指望从一开始就培养一种完美的习惯,要脚踏实地地连续做一些简单的事。你必须先标准化,然后才能优化。
2. 让坏习惯难以施行
有时候,成功不是简单地让好习惯简便易行,更重要的是让坏习惯难以延续。例如你想改掉做作业老看手机的坏习惯,你可以把手机关机,并把它放在别的房间。不断提高执行难度,直到它令你心灰意懒。五、第四定律——让它令人愉悦
人类一度长期活在需要即时回报的环境中。在原始时代,人人都提心吊胆地想着能在哪里过夜、怎样设法躲开猛兽,或是下一餐该怎么解决。面对无法预见的各种威胁,重视即时满足、活在当下才是基本的生存准则。在需要即时回报的环境中生活了成千上万年后,我们的大脑进化为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直到近些世纪,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延迟回报的选择。比如今天开始锻炼,也许直到明年才会瘦下来,而这期间要忍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辛苦付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明知吸烟会增加肺癌的风险还是会吸烟,明知道大吃大喝不健康却仍停不下来嘴的原因。因此,在培养那些带来延迟满足的好习惯时,我们可以添加一些即时快乐;而在戒除坏习惯时,添上一些即时痛苦。
希望这些小建议能够让你养成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