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世外桃源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简译:臷国在灭蒙鸟的东面,国中的人皮肤是黄色的,擅长操持弓箭射蛇。另一种说法认为臷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关于臷国的记载,山海经的大荒南经篇是这样描述的,“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简单说,这里就是一个史前的世外桃源。臷国是帝舜的后裔。帝舜生无淫,无淫生臷处,臷处就是臷民国的祖先。传说臷民国人生活安乐,衣食无忧。他们不用纺纱织布,却有衣服穿;不用耕种五谷,却有粮食吃。这里还有鸾鸟歌唱、凤凰翔舞,百兽群聚,和平相处,一派和谐景象。
长生不死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简译:不死国的国民居住在它的东面,他们皮肤黝黑,长生不死。另一种说法认为不死民在穿胸国的东面。
传说不死民居住的地方位于流沙以东,黑水之间,那里有一座山,叫做不死之山,又称员丘山,山上长有不死树,吃了这种树的枝叶果实就可以长生不老;山下还有一眼泉水,名叫赤泉,喝了这赤泉的水也可以长生不死。
因为有了这两种东西,所以不死民都不知死亡为何物。《大荒南经》也记载有不死国,其国民都姓阿,以甘木这种不死树为食,所以他们都能长生不死。
反舌学话
反舌国在其东,其为人反舌。一曰支舌国,在不死民东。
简译:反舌国在其东面,国中的人舌根在前、舌尖伸向咽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叫支舌国,在不死民东面。
何谓“舌根在前、舌尖伸向咽喉”呢?不是舌头倒着生长,而是“大舌头”模仿说话的意思。后世将善于模仿人类说话的鸟类叫反舌鸟。
“舌”的甲骨文是“口中翻舌”的象形,是正在进行中的动态之象。“舌”跟“言”紧密相连,是前后承续关系,“言”的甲骨文只在“舌”的基础上加了一横,表示“话已出口”。所以,此处可能隐含着一个擅长学习语言的民族。
远古时期,天下族群林立,每个群落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包括语言。由于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思想落后等因素,群落之间的交流比较闭塞。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族群之间交流加强,并通过经商、婚姻、或战争彼此碰撞、融合。语言的学习便成了首要大事,“反舌”即在此种时代机遇下产生。族人们会讲多种语言,即“多舌”,早期反舌族人应该是个擅长学习语言善于吸收新兴事物的部落。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30年代初河南安阳薛家庄商墓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多数器物带有铭文“舌”字,据甲骨文得知,商代确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舌族,因与商王室关系紧密,舌国国君甚至还在王室任职,故商代舌族政治地位较高。从卜辞“王梦舌”、“(王)……往舌”的记载来看,商王曾梦到舌国,并令贞人占卜舌地吉凶,又亲自前往舌地巡视,从一个侧面证明舌国对商王朝的重要性。
三个脑袋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一曰在凿齿东。
简译:三首国在寿华泽的东面,该国的人长着一个身子、三个脑袋。一说三首国在凿齿所在之地的东边。
传说三首国三个头上的五官是相通的,呼吸时,一口气会同时从每个鼻孔迸出;一个头上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他两个头上的眼睛也同时看见了;一个嘴巴吃东西,另外两张嘴也就不会想吃东西了。三身国在夏后启所在之地的北边,该国的人都长著一个头,却有三个身体。他们都姓姚,以黍为食品,能使唤四鸟,应该是属於鸟族的。
虽说是四鸟,其实是指豹子、老虎、狗熊、熊四种野兽,他们都是帝俊的后代。当年帝俊的妻子娥皇所生的孩子就是一首三身,他们的后代繁衍生息,渐渐地成了三身国。
小人国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
简译:周绕国在三首国的东边,他们身材矮小,喜欢戴帽子、系腰带。
周饶国民属于侏儒的一种,在《山海经》中,还提到三种侏儒人,他们分别是:
焦侥国: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之国,几姓,嘉谷是食。”说的是有个叫做焦侥的国家,国人都姓几,吃的是优良谷米。
菌人: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小人,名曰菌人”。
靖人: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小人国,名靖人”。
有意思的是,东西方流传的故事里都有小人国的记录。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如此记述:西海之外有鹄国焉,男女皆长七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纶拜跪。其人皆寿三百岁。行如飞,曰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鹄,过辄吞之,亦寿三百岁。
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其中第三卷第一节提到了鹤与俾格米人的战争:白鹤凌空的叫声响彻云霄,它们躲避暴风骤雨,呖呖齐鸣,飞向长河边上的支流,给侏儒种族带去屠杀和死亡的命运,它们在大清早发动一场邪恶的斗争。
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学者斯特拉博,认为俾格米人是对身材矮小的埃塞俄比亚人的一种描述。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和希腊的传统记述中,都有关于畏惧某种鸟类攻击的“小人”的内容,而且相当一部分在地理位置的描述上吻合,而在相吻合的地理位置——埃塞俄比亚附近的中部非洲或印度附近的东南亚,也都在现实中存在身材矮小的人种,这表明——关于“小人国”的描述,很有可能是来自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