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加工: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海量的任务,但我们的注意力只能分配给少量的重要任务。更多的心理过程处在一种“后台”运行的状态,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结论是:人类是不可能通过“意识”完全了解自己的,我们所知的自己只是一小部分。
鸡尾酒会效应:大脑在自动帮助我们筛选信息,决定哪些信息进入意识。在面对海量的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地帮我们设立门槛,筛选那些可以进入到意识中的信息。就像在鸡尾酒会上,你以为自己屏蔽掉了嘈杂的噪音,但如果噪音中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你就会突然警觉,想看看究竟是谁在叫你。
启动效应:很多我们以为没有看见的信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盯着一张西瓜和海滩的图片看,一段时间之后,我再请你从四个季节里选一个,你更可能想到什么?夏天。它的原理是,先让你经历一些刺激,就会激活你对相关刺激的联想,从而做出更有偏向性的判断。如果时间足够短,比如一闪而过,大脑就会因为来不及思考做出被引导的判断;当给了大脑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大脑可能会本能抗拒这种“套路”,选择不那么顺从。文字也是一样,看到一些文字联想起画面感,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们的大脑确实有能力,在意识都跟不上的前提下,捕捉、加工那些复杂的信息,再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微妙的影响。
内隐学习:我们可以无意识地从复杂的食物中找到规律,改善表现,但我们的意识却无法将这些规律总结起来。当我们对一件事有经验的时候,虽然未必能说清这个经验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似懂非懂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的直觉和灵感来源。是针对模式和规律做出复杂的学习,有时它甚至比理性的思考更快速,也更有效。大数据中很多算法其实就是一种内隐学习的应用,用大量的场景训练机器能够“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模仿人类的直觉。
我们修心,修行,悟道,其实就是试图将内隐学习外化,将直觉提炼为规律和方法论,无论是底层逻辑还是天道,其实都是在探究人类内心最深层次的东西,往往我们认为已经掌握,却发现只是比原先多进了一层,真的到底了吗,谁也不知道。世界是广阔的,充满了未知,比世界更广阔的,是意识。意识是个无底洞,所有我了解的,只是它想让我了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