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午夜23点,今夜不是饥寒交迫,而是阴转小雨,继而小雨转晴。
躺在软软的沙发上,腿搁在桌子上,电脑搁在腿上,吃的饱饱的,窗外的风一阵一阵的从远方过来,带来了凉爽,和汽车尾气。
今天的晚餐是大排加炒饭和蒜泥豇豆,夜宵是撸串加啤酒,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装点得有些模样。
大排是昨天做的,用刀背仔细的敲完后加调料腌好,放冰箱冷藏了会,裹上了蛋液,挂上了面粉,再过一次蛋液,用碾碎的面包糠做了件衣服,将大排紧紧实实的穿好。油温八分,将大排浸入,兹拉兹啦地响,几秒钟后,熟悉的香味溢出来了,约莫2-3分钟,双面金黄,长相类似于鸡排店的那种大大的鸡排,用筷子轻轻的插了一下肉,有种明显的成熟的感觉。这样子,基本上肉肉就炸好了,肉肉炸好后,放在一边通风着,防止软掉,失去口感。
不知道为啥,明明我想写的是今天的晚饭,却将昨天炸大排写这么一大段,看起来一点也不清真。
除了大排,今天的蛋炒饭是这个样子的,中午做了米饭,特地搞了两人份,硬度中等以上,留了一半晚上顺手炒了一下,切了火腿、午餐肉、几片青菜、敲了两个朋友送我的草鸡蛋,炒了一份味道很赞,不输大学二号食堂的蛋炒饭,装在一个美丽的碟子里,然后拿出昨天的大牌,微波炉里热了一下,放在炒饭上,依偎在一起。
除了这个炒饭,还做了个蒜泥豇豆,蒜剥好拍成泥,豇豆洗净切成段,就这么大家一起在超过里转来转去,偶尔加点水,炒熟为止。
和大排不一样,大排是我大学之后才吃过的,家乡并没有这道菜,可能是肉太贵吧,都是切成肉丁、肉丝啥的,和一大群的素菜一起炒着吃。和大排类似,在上大学前,我并没有吃过红烧肉。
曾经也思考过不同的地域的人的饮食习惯,最终的结论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喜欢炖汤、喜欢养生、喜欢大块大块的吃肉,而经济较差的地方,则喜欢任何菜都是放锅里炒,将荤菜、素材切的很碎,锅烧的很热,大火下锅,快速的翻炒,使食材能够尽可能的与锅接触,受热比较均匀,这样菜很容易炒熟,节省了柴火。另外,由于食材切的比较碎,也省了菜钱。
又是扯得远了。讲讲蒜泥豇豆吧,这道菜可是浸透着我的童年回忆的。初中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里上学、生活,家门前的菜园里有着很多的蔬菜,印象最深刻的是刀豆和豇豆,因为其他的各种瓜、茄子我都不爱吃。刀豆和豇豆这两种东西,好吃,而且长得很快,摘了一茬,很快又长了一茬。刀豆适合改刀成小小的一条一条的,和青椒一起大火爆炒;而豇豆则是切成短短的段段,随便怎么炒都很好吃。更简单的就是,从菜园子里摘一些嫩的,锅里放水,放一点盐,将洗净的豇豆煮一下拿出来切成段就是很好吃很简单的一道菜。
说起简单的,冬天里的腌白菜梗也是一道简单又好吃的菜。当年,基本上冬天只有白菜这玩意,家家户户都是储备了一群一群的,放在地窖里,或是房间里码好,一个冬天就指着这些东西活着了。不过说实话,白菜并不好吃,尤其是白菜帮,其中最难以下咽的是那种基本上是水煮的老的白菜帮~~简直是吃一次吐一次啊。可是,这玩意又舍不得扔,因为扔了就没得吃了。
妈咪看我每天都不想吃菜,心里也是蛮着急的。当然,这是在打骂均无效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急,着急了就要想辙,最终,为了让我爱上白菜,特地挑了一些靠近菜心比较嫩的白菜帮,改刀成细细的颗粒,撒些盐,搅拌一下,这白菜见了盐,很快就吓哭了,将眼泪悉数倒掉,然后在白菜细颗粒上洒一层花生碎,加点酱油,就是一份很好吃的菜。
说起酱油,也忘了当时那是生抽还是红烧酱油或者是什么东西了,我也是直到大学时候才分清了这么多。现在家里有生抽、红烧酱油、海天味极鲜、李锦记的蚝油、蒸鱼豉油等,各种酱油,用的还算熟练。
想想也是很久没有吃那些东西了,怪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