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最怕的是被同龄人超越。
但其实这还算轻微的,更可怕的是:比你年轻、比你能力强的人正在把你拍在沙滩上。
智维就是这么一位同事。
他身上有一张让人精神抖三抖的标签:剑桥。
2017年,从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后,智维便前往剑桥大学深造。2018年加入了公司,成为战略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分析师。
他的能力从来公司的第一周就体现了出来:
“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周,我就要直接负责设计一款预测购房者信心的模型,当时我是瑟瑟发抖的,作为一个新员工要解决这么专业的问题。但是后来每一步,都有领导和同事耐心地指导我,教我应该怎么优化模型,从第一版到第八版,每一步我都加深了对各个城市市场周期的了解,最后我们成功对32个城市的市场热度作出有效的判断。”
从这表达,便可看出他性格中很亮眼的一面:谦逊。
谦逊包含了两个维度:一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二是保持空杯心态积极学习。
针对第二点,有个很好的例子。
刚接触他时,性格腼腆是第一印象,甚至可以说是“害羞”。但是,几个月之后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上,他却像换了一个人,在讲台上没有丝毫胆怯,一字一句娓娓道来。
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成长如此之快!
于是在微信上问了他。
得到的答案既让我觉得理所当然,又感觉十分吃惊。
原来,他每周都会写一份工作总结。这并不是公司或部门要求,纯粹是自我驱动。
工作总结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核心学习点。
类似摘要,把一周的思考和观察提炼为几句话。
第二,做项目、参加会议、进行交流时产生的思考。
这又包括两个部分:
1.知识性收获,比如对行业的理解,对研究方法的沉淀;
2.能力性收获,比如如何对事件按照「重要紧急」维度进行分类,如何请教他人,如何标准化数据提取,如何在公开场合表达等。
第三,读书笔记。
每周他都会给自己设定阅读计划,比如针对「自己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进行主题阅读。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写下相关的笔记,例如:
1.倾听朋友说话时,尽量不要用「我」字。
2.认真观察他人值得赞美的细节。
3.一场演讲重点埋伏 3 到 5 个信息点即可,浓度不要过高,其余时间可多采用易消化的内容。
截至12月中旬,他已经复盘8个月,共写了 27 篇总结。
当然,这个观察,很难说他的快速成长是不断总结带来的。毕竟,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的天资确实存在差异。
但是,至少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值得学习的点:
第一,不要忽略身边的财富。
工作后,总会参加很多会,见各种各样的人。如果我们只是就完成任务而去接触,那收获的仅仅是任务本身。
把眼光放长远点,去观察不同人的行事风格、思考逻辑、表达方式,再反思自我的情况——如此,便能找到差距,并进行提升。
这些都是工作带给我们的隐性财富,千万不要漏了!
第二,既然看到了,就记下来吧。
记录本身有两个价值点:
1.二次思考。很多时候,经历和观察会十分零散,而写下来的过程,也是对它们重新梳理的过程。
2.未来参考。有些流程性的内容进行标准化后,可以作为下一次操作的参考,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进行主题性的刻意观察和练习。
就像前文提到的,智维早期在公开场合表达时会害羞,但通过主题性地观察他人、阅读文章,再在工作中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确实收获了显著的效果。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把自己放低,知识便会像水一样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