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十一月份就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点东西,为了提高,也经常浏览和学习别人的文章,后来看到一些作者是简书签约作家,就纳闷着这“简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终于弄清楚了,原来也是一个写作平台,比微信公众号更加开放的写作平台。还是基于学习,本人三月份注册了简书,现在如果有写点文字,基本上都是两个平台同时发布。
累计下来,我也写了大概八个月的时间了。如果从阅读人数来看,应该算是彻底的失败,失败的典型,无地自容的标本,根本不是写文章的料,因为我还是停留在两位数的阅读量上;阅读量少,说明关注的人,粉丝少,转载更是一片空白。我应该是属于那种怎么写不出名堂来的最佳代表。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真的有关系吗?难道人们长期种花,就要成为花卉专家?难道人们长期饮酒,就要成为品酒师?难道人们经常旅游,就要成为导游?我觉得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比较功利的,急于套现的。不能否认,如果写作能够为我带来收入,即使只是很少的数目,我也会兴奋激动,那是肯定,鼓励,那是外在的力量源泉,会加大内在的动力,强化自身的信心。但是,不会是出发的目标和终极的乐趣。
作为一个体制内的普通乡镇教师,我没有赶潮流开办各种假期辅导班,我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只有工资这唯一收入,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增值,多渠道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己想到处走走的渴望。可是我一开始就没有把写作当做一条途径。虽然现在互联网时代,文字更加容易变现,尝到甜头的作者们信心满满,乃至扬眉吐气。可是,那也是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而已。文字不只是组织,连贯即可,更重要的是智慧与情思。我等平庸之辈,生活范围局促一隅,书籍涉猎少得可怜,寻常日子两点一线,相夫教子,打扫门庭,烹调料理,心甘情愿沉醉于日常烟火中。若还有时间,再看点书或是刷下屏,要是有点感触,再行之为文,不熬夜,不鸣鸡起笔,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与生活,本来也就是在自己的自留地里随意耕耘,不问春华秋实,只是心若有所感笔就有所抒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随心所欲,没有刻意,无需讨好,不管是不是干货,能不能分享;不管是不是鸡汤,能不能传递正能量;不管有没有读者,能不能交流。写点文字跟做十字绣,烘烤蛋糕面包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味蕾无异,只是各人趣点不同而已,本没有高低雅俗之分,都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
我特别喜欢和享受跟文字打交道的那个我。在衔文著字的时候,需要挖心搜胆,需要反复推敲,需要几次三番地检查,尽量避免错别字这种低级错误,总之,非常投入,非常虔诚,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往往需要一整个上午或是一整个下午的时间,这还得在有灵感的时候。没有灵感就不强求,非但乐趣全无,还苦不堪言。一旦发布,才发现自己早已经腰酸背痛颈椎直,四肢僵硬。于是,抬头,踏步,甩手,扭腰,放松加运动。
很长的一段时间自留地无人问津,大多数文章没有人赞赏,但是,依然乐在其中,继续用心地体会和感受身边的每一件事情,继续认真地观察和揣摩身边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儿,继续用笨拙的粗糙的文字拼凑一篇篇只有两位数读者的文章。其实,即使没有读者,我也还是会写,一直到我觉得这件事已经不能够带给我乐趣了,不能叫我全身心投入而无怨无悔了。写作,能够让你更加热爱和关注生活,能够让你发现源头活水不断,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刻把全部想法都记录下来。写作,实在是热爱生活的良药。原先为了写,不断搜啊挖啊,写着写着,那些素材老是跑进你心中,你不得不写。昨天看到木心的一句话:生命的状态,有时候,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我想,我的业余写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可是,没有关系。后来又看到蒙田的一句话:“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不过是这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这些话深得我心。虽然目前我还没有那么淡泊那么淡然,但是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抱着雄心壮志去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寻求平衡。我们的工作应该入世,我们的爱好也许更应该出世。都太拼命卖命,也许会少了乐趣。
我没有通过文字实现名利双收,不仅如此,还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身边有些人不能够理解,认为我是大傻瓜一个,但是我还是要感谢文字,促使我更加热爱学习,不断看书,努力提高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更加留意身边美好的一花一草,一丘一木。以前我虽然爱拍照,但是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聚焦在孩子身上。但是,今年开始,我决定公众号里的插图全部自己拍摄。于是,我必须特别留意,用心捕捉,结果我的构图,光线处理也大为进步。每每看到一张张美图,我都自我陶醉了,仿佛还流连忘返于高山深谷中,鸟语花香还萦绕周遭。压缩,上传,余味无穷。我真的非常感谢网络时代,让我们这些有点小情思的人有一个自己的后花园,任由自己播种,修剪,管理,不只是一味地浏览,翻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愉悦自己,安放自己。偶尔也会有读者,夸奖你的文字,赞赏你的情思,鼓励有之,期待有之,更是人生一大乐事。我们乃是凡夫俗子,多一个关注的眼神总是让人倍觉春光潋滟,清风婆娑。
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两个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现在如果有比较满意的风景照片,都会发原图给我,任我随意使用。有一个朋友原先不怎么爱拍这些花花草草,现在一有机会就各个角度拍摄,也不知道是受我影响还是为我服务,竟然也成为了新的习惯。
以前,淹没于工作和家庭琐事,尤其是孩子出生后,更是把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都用在照顾和陪伴孩子身上,没有所谓的自我。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伙伴,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了,才发现自己不能够成为她嫌弃的人,应该回归自我了。在私人的时空里,当然应该做自己能够感到快乐的事情。读点书,写点字,无疑是首选。没有时间,没有人民币,没有有很多位数的银行卡,放假了就可以移步换景,看看那么大的世界。读书成为了看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
自从有了手机碎片化阅读,我也基本上都是在手机上进行。但是今年,我开始有了审美疲劳,尤其是关注的一些大号,重复累赘的现象很是严重,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网络跟风现象太严重了,现在我更倾向于关注一些个人的原创号,有几个是跟我一样渺小的个人原创号,在这些小小的天地里,我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网络阅读使我有点疲劳,甚至有点厌倦,于是我逐渐回归纸质阅读,我爱散文,首选大家散文集。这个学期因为初二教材里有一篇琦君的《春酒》,我才了解到原来我们还有这么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不管专家学者如何评价和定位她,说她可以跟现代的朱自清,汪曾祺等人并列,这些我不管。我只是被她深入生活细枝末节的娓娓道来的温暖的文字与情思感动,尤其是渗透着情感的细节描写,不管文字是关于他人还是自己,我都一发不可收拾了。我已经购买了两本琦君的散文集,快看完其中一本了,可是明显我已经迫不及待了,我把她所有的作品集都放进购物车,正等着某东降价促销就马上下手,揽为已有。也许我会等不及,可是真的没有关系,只不过多出一张毛爷爷而已。只是如果能够在拥有的情况下还节省开销会比较划算点,本来我们就是这么精打细算的普通的路人。我这个人是典型的爱屋及乌,以前看电影也是这样。喜欢奥黛丽·赫本,喜欢章子怡,喜欢全智贤,等等,就会把她们的影视作品全部都看了。现在,喜欢琦君,就巴不得把她的作品全部买下来,啃下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有对日常生活的不倦热情,把真善美记录下来,温润心房。
写点东西,纯属个人喜好,乐在其中最重要。如果有额外的收入,那就是意外的奖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