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也不见

在,也不见

    我老公有一个工作生活都在上海的老同学,同时也是多年的好友,一直联系都比较密切。

    但是,去年,他二婚,找了一个上海小姑娘并飞速怀孕生子之后,联系就日渐稀少了。

    主要表现是电话经常接通但是没有接听,短信回复相当迟缓,甚至,有好多次老公去上海出差,在去之前和到上海之后都有联系他,但是,同在一个时间内,同在一个城市里,却依然没能相见。

    多年的好友和同窗,是因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种--“在,也不见”的情形的呢?

    据其他同学说,这个上海的同学,二婚婚礼前,他母亲到上海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典礼,但是,娇小却强势的上海小姑娘,不同意他母亲住在他们的家里,要他母亲去住宾馆(他们的新房子是三居室,居住绝对不是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这一举动,彻底惹火了他的家人,从父母到他的姐姐,都极其不满意。但是终究是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又是典礼前夕,只有忍了。隔阂已经发生,随后,他们的孩子满月酒席,她的父母和姐姐都没有去参加,只派了他姐夫代为露个面,酒席也没吃就匆匆走了。

    哎,自己的父母家人都已经遭到了如此的排挤,那么他的这些老同学,联系渐渐稀少,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老公出差上海邀请他共进晚餐的时候,他不能去参加的理由,都是孩子小,上海小姑娘一个人照顾不过来,需要他这个老公在旁协助或者担当主力......反正理由千种万种,都是离不开家里的上海小姑娘。

    上海的小姑娘,真的这么厉害吗?管教自己老公,是如此的密不插针吗?

    真实情况,不深入了解,不能一概断言。

    但是,自此,即使同在上海的其他同学也难得见其一面,倒的确成了同学朋友圈里的共识。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在,也不见》。

    来来往往,那么多的人,从我们各自的生命中路过。

    有些人,能陪伴终生;有些人,渐走渐远;有些人,昙花一现。


“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附《在,也不见》节选:

若不辞而别

是否遗憾就能拖延

都是背影 何必回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