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蛆虫的食物——《死亡诗社》
近日再看《海上钢琴师》,结尾处一位钢琴天才理性决绝的步入死地,仍让我潸然泪下。
死亡一向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母题。
少年时读陶渊明的《拟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亡如阴影,关怀者难免悲戚感伤。自古以来生命的逝去总令人茫然苦痛,五柳先生这般自拟悼词,安时处分,如数家常,仿佛参透了死亡的真相。
年少读书时爱读宋词,词人多吟伤月悲秋流离遇合之声。人生苦短,功业未成,岁月蹉跎,难免自伤失意。在死亡的阴影面前,敏感的诗人发现生命渺小脆弱,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感慨:死生亦大矣。是啊,个体命运如浮萍浮沉,诗人对古今荣辱兴衰常常兴发出今非昔比,人世无常之叹。
能超脱个体的执着,超越生死的迷局,发现死是归宿,亦是寻常,陶潜的确比寻常书生通透卓绝。
面对死亡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
有人选择打破道德的枷锁,解脱名利诱惑,无拘无束,自在洒脱。生年不满百,何怀千岁忧?人生得意须尽欢,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像杰克对萝丝所说,享受每一天!有生之年努力热烈燃烧,拥抱生活。
有的人欣赏春的绚烂,经过夏的热烈,走入秋的萧瑟,还能看到月的皎洁,桂的芬芳,发现人生步步都有风景,静穆端庄,优雅雍容。
有的人理性克制,对于不能抵达的景点,不能得到的美好,能遗憾的接纳,做人生的减法,懂得放手的智慧。
是的,生命本无意义。人需要自己树立生活的意义。哲学家认为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名望,财富,荣辱,功业,家族,甚至情爱上面,本就是徒劳。也许懂得了这一点才能抵达真正的自由。
直面死亡,赋予生活以自己的意义,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正是此意吧。
1900 才华横溢,名利本就唾手可得,明明决定下船去寻找心仪姑娘,那时他站在悬梯上,最终却扔掉帽子回头上船,当时他在想什么?有人说他害怕下船,不敢面对陌生繁华的城市。我不太相信。一个不畏惧四吨炸药的人,会因为畏惧城市而拒绝下船么?
柠檬1900的选择,一定有别的原因吧。
超越了名利和生死,再来看这部电影,我看到了导演对生命意义的呈现和探索。好的艺术不提供答案,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追寻。
从这个意义上说,柠檬爱情的遗憾,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最后的死亡有着永恒的隐喻象征。
人生于世,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不为浮华诱惑迷失改变,有为之热爱的人和事业,这真的需要莫大勇气。
弗吉尼亚上有1900宝贵的亲情,热爱的钢琴,亲密的朋友,无限美好的回忆…… 我有时候忍不住幻想,来到大都市的1900,会遇到什么?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呢?
1900也许能靠娴熟高妙的琴技名利双收,找到心仪的姑娘,结婚生子,买一个大房子,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
可惜真实的世界不是伊甸园,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紧随而来的是席卷西方世界致命的西班牙流感和经济危机。那个世界处处都是暴力,欺诈,掠夺和偶然。也许一个普通人竭尽全力也只能祈求上帝能够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换个角度再看,城市如船,世界如海,看似自由 ,实为漂泊。梦想 ,远方在哪里?也许就在弗吉尼亚号上吧。
多有意思啊,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远方。远方在哪里?在别人过够了的地方。围城内外都是要逃离的彼处此处。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站在扶梯上的1900思绪万千,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
人海茫茫,中意的人只有一个。
街道千万,楼宇如林,你想落脚歇息的只有一处。
人间烟火,三餐共享的亲人朋友在哪里,生活的意义就在哪里。
也许在孤儿1900眼里,弗吉尼亚就是家,就是生活。大海就是归宿,钢琴就是此生的意义。1900懂得明白这些,最终艰难的决定,不去繁华的城市迷失在名利追逐上,选择忠于他自己。船舷上扔掉的礼帽,是预言,三等舱里偷偷的一个吻是开始也是结局。
弗吉尼亚上来来往往都是过客。人类寄生于世,也是逆旅匆匆。柠檬1900和英国荒原上失去头颅在迷雾中行走的人群相比,谁比谁愚蠢,谁比谁高明,恐怕未必能下一个断语吧。
生命是场旅行,出生在哪里,在什么家庭,遇到怎样的人都是命运的偶然罢。幸运的是能够活下来,还有一个好故事可以讲。人人生而孤独,但有可救赎之物,天赋异禀者会于千万人中熠熠生辉。
人世如海,一苇以航。
有人碌碌一生,却没有能捏在指尖,寄托一生的事物。或者一生蒙昧,寻寻觅觅,逐流随波,只是经过,未能完成。
《海上钢琴师》给我们一个机会,以另一个视角,看人生。我永远记得弗吉尼亚在风暴里颠簸,1900任性的打开钢琴支架的扣环,弹着钢琴对着好朋友一起大笑。
真开心啊。
愿命运的风暴里,我们都能获得安宁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