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闷不吭声地火了起来——少年感。
我挺喜欢这个词,也用它形容过别人,究竟这个词代表什么?我突然想扯一扯。
首先,把这个词拆开来看,少年+感。
“感”字,从心,《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动人心也。
“少年”,一般是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对我们来说含义很丰富。说到少年,可能会想到什么教室里头顶风扇吱吱呀呀的声音,上课时不自觉瞄到的侧脸,放学后消失在眼前的背影,球场上一言不合打过的架。我们对于少年,总会有很多的形容词和他联系在一起。但整体来说,他是中性的。
而少年感这个词,如果去形容那些十到十五岁的孩子,没有多大意义,就好像形容一朵玫瑰“很玫瑰”一样,在过了少年的年纪,仍以这种状态打动你的心,那才有意思。
在我眼里一个拥有超强少年感的人,是朴树。
听朴树的时候是初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用那个年代的iphone——步步高复读机(当初一心想着好好学英语,很兴奋地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的,后来,你懂的)。买的是盗版碟,封面是《我去2000年》的专辑时朴树茫然的脸,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一开始喜欢《生如夏花》、《傲慢的上校》、《白桦林》,后来反复听、反复听,觉得每首歌都很棒,几乎每首歌的中文歌词都会背了。高中的时候买了随声听,朴树的磁带也一直在我身边。那时班上有一个写小说的姑娘,文风类似安妮宝贝(那时她还没改名叫庆山)的,有时候会和我交换磁带听,其实我都不太舍得换。
后来,后来朴树先生就没出专辑了。
直到大学快毕业,去看《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是他唱的《送别》。声音还和以前一样,又脆弱又干净,真好听。十年过去了,他唱了一首《送别》。坐在电影院又想掀桌子又想笑又觉得生气,之后又等了好几年。
这次《好好地II》深圳演唱会,去现场看了。我以为会哭成狗的,但是并没有。
看多了他在镜头前话不多的样子,听过许多他的传说,可是现场完全不一样。
他还是有点害羞,也不太会聊天,很耿直,但是会说“我爱你们”了,也很有力量。虽然他说要开演唱会焦虑得要死,一直失眠,但还是很有力量的一个人。
他不是一个病恹恹的、别人塑造的脱离现实的传说,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存在。也不像有的歌手声音飘在空中唱歌,你感觉到他在为你歌唱,为生命歌唱,为所有他想得明白想不明白的事情歌唱。又焦虑又无助又坚强,还是一如既往地歌唱。
我觉得喜欢朴树的人都应该去看一场他的演唱会,去听他现场唱唱歌。
朴树已经过了四十不惑,但除了胶原蛋白的流失,年龄对他并没有影响,音乐的江湖也似乎一直在等他。
他还是《傲慢的上校》,迎着风,乘着《空帆船》,走过《那些花儿》,走过《狗屁青春》,看透《The fear in my heart》,继续《Forever Young》。
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少年感。这个时代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一直在变化,看起来他们就像退步了一样,或者时髦点说他们在逆时代。但其实你只是成为你希望成为的样子。
少年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真诚、简单、纯粹。有少年感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变化,做着和从前一样的事情,好恶也没有更改。他们或许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我迭代,只是外人看不出来。
少年感也有在普世价值认为不太好的一面,可能过于天真,有些不切实际,甚至无所事事。也许有一天会爆发,有一天不会。
总而言之,少年感不会更好了,不过也不会更坏了。最重要的是,这个词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去捆绑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