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面对着一群孩子,混乱的场面时常让我反思。比如,上课铃响迟到的孩子,裤兜里一捧的石头,要知道在校园里能找得到这些着实不易呢。还有,孩子们面对问题的告状模式从何而来,如何化解?总之,我会试着去深究缘由,然后找到方法。一年级下学期时,我们的一次课外活动课让我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竟然不会玩。
回家翻看了林格老师的那本《教育者的修养》,我重新阅读了老师对于“学习”这一部分的论述。有一部分是老师讲述自己童年里捉知了的经历。经过老师的解读,我幡然醒悟。原来,教育家杜威所言的生活即教育,还有陶行知老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我们总以为,学习就是学习的事情。但去深入发现与总结就会发现,学习的能力来源于生活,那些想象的、思考的、观察的,哪一样不得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呢。
蒙台梭利在她的《发现孩子》中提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专注从喜欢中来。对于孩子而言,对玩有着天生的渴望。唯有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中沉浸与深入,专注才得以体验。体验的积累,就是刻意练习。体验足够,稳定性就具备了,从这个角度而言,专注力是玩耍中自然生成的。以上指向的是孩子所体验的单独玩耍,或者喜好。
那么,集体活动呢?是彼此合作、是解决问题,更是释放与运动。集体活动里的跑步,也许孩子并不情愿,但集体玩耍中的活动既是锻炼,更是释放。如今的孩子情绪脆弱心里敏感,我们真的应该给孩子玩耍的机会,是释放,也是疏解,更是一份与天地自然的联结。或者说,孩子生命里的质感除了乖巧,是不是还应该注入野性与力量、奔放与热情呢?而这些,必得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才能获得。
于是,有了踏青的周末活动。
但我的思考也许更多,比如:如何与语文教学连接起来?如何通过玩耍让班级的学生,甚至家庭彼此连接起来,形成班级的社区氛围?于是,有了周末出游的拓展活动布置,也有了“自然笔记”的初步想法。
活动实施:
一、“以玩”为主题的周末拓展活动
节气里的春天,从乍暖还寒起,我们就开始了周末的以“玩”为主题的拓展活动。从植物园里的春游,到家庭式露营,再到小范围的徒步旅行……从最初的无感到后来的欣欣然,再后来能感受到来自孩子们对于周末沉浸自然的狂喜,周末的自然笔记是他们最期待的。有一次因为自己忘记,被全班提醒,被强烈要求必须发布群消息,其实我知道的,很多家庭周末被辅导班特长班所填满,能拿出半天时间全家人出去玩,太不容易了。恰恰是这样一个集体活动,让很多家庭主动选择了全家人走入自然,亲近自然。
这期间也许有取舍,但对于身处城市里的孩子而言,这种回归自然的体验是底色的生命温度的经验。这样的体验也许最初的最初并不能获得什么显性的改变,比如字会写了、书会读了、成绩提高了……但是,隐形的成长却在悄然发生。
孩子们对待自然的那份觉知慢慢打开,逐渐细腻。孩子们对待文字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读,甚至于为了将内心那份微妙的触动与感动表达准确,孩子在阅读文字时会有自己的一种聚焦,我将此理解为输出倒逼输入的写作促进阅读。
慢慢的,我也收到家长们的反馈。有的说,原来春天这么美,开过的花可以这么多;有的说,原来开车路边的景色也可以是这么养眼的……可曾经,我们都是视而不见的。当我们沉浸自然时,我们会发现自然的神奇、丰富与美好。我也曾经感叹四季轮转倏忽过去,如今我跟随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女儿、家人走进自然,我也深深被滋养着。
春天里,伴随着最早的玉兰花、草丛里隐藏着的小黄花、玉兰花,再到枝头上的粉嘟嘟的梅花。记得那一次的周末,上午下了半天的雨,下午就临时起兴一家三口去了植物园,没想到雨后的梅花除了粉嫩的让人心暖,枝头上花瓣下的晶莹剔透的水珠仿佛闪光的钻石一般。那一天下午,我们一家三口漫步植物园,走了好远,女儿兴奋地神采飞扬,甚至于从凳子上踩空了摔到了地上。但那一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在一起的踏实与幸福。
夏天里,我们在大槐树下露营,感受着树底的清凉,还有天地的繁荣与苍翠。那种生命力,深深滋养着身处其中的我自己。记得端午假期第一天,下午的看剧只有半天的时间。因为家里爷爷忽然到访,让本来不早的出发又耽误了。只剩下了两个小时的空闲,我们一家三口仍然选择了出发前往。大槐树下,我们搭起了帐篷。我看书、女儿画画。随后,我沿着河岸,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短。而大槐树下的父女玩起了游戏。那天,短短两小时,也是那么满足,仿佛被充了电一般。
秋天里,仿佛每一天都是新的景象。一入秋,就期盼着枝头红似火的枫叶、黄如金的银杏。期盼着,期盼着,直到了霜降以后,仿佛天地被吹了信号哨一般,一切有了色彩。走进植物园里,满眼都是,真正体会了层林尽染的那份鲜活。只是这样的色彩,被注入了生命一般,任由如何绘画都无法表达,又一次体会到了艺术与自然那其中的美妙。
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推动中,我们有了与节气相关的主题拓展活动,这种主题是更细致。这样的细致是继续深入的路径。
二、与节气相关的主题式拓展活动
我们去看了植物园、鱼鸟河各种地方的秋天,去细致观察秋天里树的叶子,从颜色到形态,再到分布。我总也没想到在孩子的心中,树叶呈现的那种活泼泼、喜滋滋被他们如实呈现出来,因为眼睛看见,心底收纳,然后文字成了一种表达的工具。随着表达的需要,思维成为支撑。那会,我们学的就是写景单元,从《黄山奇石》到《日月潭》。记得《黄山奇石》中,动词所呈现出来的“活”,还有详略得当的描述方式。当我跟孩子一起发现的时候,孩子自然领会,当遇到秋天多姿多彩的落叶时,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一周之后,又是一周。
除了这些,阅读孩子们笔底下的秋天,那生动的比喻让我惊奇,我想一点不亚于曹文轩的《草房子》吧。又或者说,曹文轩在《草房子》那本书的比喻修辞的特色,绝非成年后的雕琢与苦心经营,那是童年里与自然中玩耍的触感与体验的自然而然。原来,作家与童年、经历的关系那么妙不可言。
秋天那么美,总也不忍心放过它。我与朋友带着孩子也是每个周末各种地方“探秋”,直到初冬那次的朱雀山之旅,我们真的发现:原来秋真的去了~虽然觉得秋那么短暂,仿佛去看过了、玩过了,享有过了,才算真的拥有过了。想起《毛毛》这部幻想小说,时间是什么?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的是毛毛,这是一个在世人看来无所事事的姑娘,而唯独她享有时光里的所有,因为她活在当下,不去虚妄未来,不悔恨曾经,只活在当下。即便秋会远去,但此刻的珍重的对待就是一种拥有,何必见待?
那么冬天呢?冬天是关于寒冷,也是关于雪。这样的一份体验是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也愈是坚强吧。所以,冬天里是回味,也是体悟。愿冬天里,我们都能在这样的回味里细数一年所得。
三、与课本学习同步的主题拓展活动
1、第二单元的识字单元,从场景歌到拍手歌,还有田家四季歌。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从学习者变成了创作者。记得场景歌时,好多孩子将生活中经历的场景重现,从一张照片或者自己绘制场景,创作场景歌。再到,符合押韵创作的“动物”版本的拍手歌,还有教室场景下的拍手歌。那段时光里,课堂里洋溢着欢乐,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热情源自于课本与生活的连接,与自我能力被激发的那种欣喜。原来,除了学习课文,我甚至可以自己创作课本类似的文字,多么欢快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呢。所以这个时候,是兴致所起。而我认为这样的活动才算真正步入语文的母语的环节,无论是诗歌,还是童谣从来就是生活点滴的一种归结,也算得上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了吧。当文化成为生活时,生活的趣味才会得以发现与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这样的一种创新,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2、课本中的《画家乡》,就有了《我的家乡》。虽然第一次,好多孩子分不清家乡与家的区别,但不妨碍孩子们用自己独特视角描述家乡。从人美到景美,再到美食,我感叹四五年级的孩子写到自己家乡主题也有的匮乏,我深深钦佩二年级的他们。不在于的是辞藻的高端华丽,在于的是他们看待家乡的视角是鲜活的、细腻的。还记得班上的美琳写的她的家乡——新疆,对于她而言,也许对于家乡的记忆是鲜有的,但我相信她跟家乡的连接是深刻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还有崇和的甘肃、语溪的山西、妙萱的日照。读到他们对于家乡的描述,我感受到的是“永远不断的根”的延续,我也仿佛看到了孩子背后的爸爸妈妈们对于家乡点滴在生活里的传承,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呀,真的是收获满满呢。
3、好朋友系列是因为展示课《青蛙和蟾蜍 好朋友》。对于同学、老师,乃至于父母长辈,我能感受到孩子们认知的混乱与缺乏。甚至于“什么是好朋友”就更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了,所以课题展示课上我选择了这套书的这一本,决定尝试通过一堂导读课跟孩子们讨论一下“好朋友”的话题。话题讨论从生活而来,进入故事,最终得服务于生活。最初的生活,我选择的就是写作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可以是各种。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让作者读自己的文章,并让大家猜一猜这是谁时,我大多猜不出来,班上的孩子却可以异口同声说出来。那会给我很大的触动。有的时候,我会想带着每一批的孩子要留下什么,除了知识,也许更重要的是一份类似于“知音”的情谊,比如他们都认为“和和”是他们的妹妹,又比如他们会为自己班级在进行的“循环日记”和“自然笔记”而倍感骄傲……而这一些看似的无意义,却是连接我们彼此最深的纽带和烙印。
4、写话系列的“猫和老鼠”让我体验到孩子世界的新奇,那一句“儿童是伟大史诗的草稿”让我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原来,想象世界的神奇竟是如此。从背景到经过、结局,我慢慢从孩子们故事的脉络里看到了因果与思维,当我跟孩子们讲起这些时,我仿佛看到了故事的力量的底层密码。故事真的是有思维的,那些合情合理的故事里有着细微的细节提示着故事的结局,而这些是我们当代教育缺失严重的“因果教育”。原来,佛教所言那么至深的真理面向儿童被包装成了故事,深刻鲜活着。而当孩子自己试着编写故事时,这样的一种构思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领会的表达与呈现,如果能写出这样故事的孩子,我相信她的智慧等级自然不低,心生敬畏,深深折服。
四、生发于当下的拓展活动
1、有感于《日月潭》,一个景物在不同时间里呈现的美,很美妙的。与我而言,晨起透过阳台窗户瞥见的东方的朝霞,每每晨读静坐,就那么看着,就觉得时光静好。下班回家时,今年接送孩子无数次瞥见晚霞,还有几次的落日,就那么几分钟,太阳在路的尽头,红日即将落尽,那一刻的美好体味到了“夕阳无限好”的意境。往往拐个弯,再回来,落日不见,留下天色渐暗的傍晚,那会“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虽有,但很庆幸刚刚有好好对待偶遇的落日。因于此,我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的景象。
之后,我感受到了孩子世界的新奇,有的是爸爸陪伴自己和工作时的不同观察,有的是窗外的马路、操场上……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发现不同,选择不同,但这样的一种共同的经验那么宝贵。记得那次我在讲评课上尝试给二年级的他们解读“何为用心”?讲完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在,因为借由这堂课,我对用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愿意付出的一颗心。有的孩子说,每次观察会待上半小时去一点点感受,我被孩子们那份纯粹打动了。
2、品尝美食的主题源自于循环日记中“奶乐楂”的介绍,点评课的推荐让这款零食一炮而红。随之而来的“品尝美食”系列,是脑洞大开的时光。一个对美食又渴望没行动的老师,看着孩子们写的美食文章,真的是咽口水呢。我体会最深的是文字的魅力,那些形象的描述来自于孩子真实的体验,借由文字表达唤醒了读者的味蕾,着实厉害。记得写过的卤肉饭、牛排饭、锅包肉,从色泽到味道,再到入口的感受。真实体验就是最好的老师了吧,不需要我的引导,孩子们仿佛自学成才,着实让我惊艳,甚至于刮目相看了。
活动评价:
1、最初的书写完全是从哄着来的角度来设计的,从豪华版信纸到精致明信片都是小物品的变相贿赂。与此同时的制定规则很重要,比如格式,书写、划线……
2、提升评价的档次,我选择的是日记汇报的方式,用一种当众表达的方式,既锻炼了勇气,也树立了信心。与此同时,推出的则是一读二改三回答的反馈手段,这样的反馈看似的小事却对治了孩子们常见的小问题,在课堂中的集中强化一段时间,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也慢慢消失不见。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孩子们慢慢注重我的评语的引导。因为在批阅时,我并非只用等级式评价,更是采取了问题引发思考的评价方式,结合夸张赞美式,知心姐姐的聊天式……花样的评语,结合反馈方法,慢慢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与细致观察。还记得那时候,会经常听到班上几个女孩子会跟我抱怨今天怎么没写评语,或者评语太少了。我想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3、小组交流&班级推荐:我提供了三个标准,分别是有趣、美丽、意义,试着孩子从这三个方面来发现同学文章的优点,当然最初孩子们最痴迷的还是有趣,但也会慢慢去关注到美丽和意义等。再到后来,我也会结合平时班级小事跟他们谈心,他们的世界也会因此有所触动。比如,我跟他们谈到了“每日三问”的反思让自己有所成长,就会在日记里看到反思式的记录。再比如,我会跟他们谈到纪律的自觉,就会有孩子们在日记中谈论起班上纪律问题对他的触动……慢慢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最初的一种小组阅读推动到了小组评价、班级交流,从最初的阅读到后来的评价,是在引发思考,也解决了素材选什么的问题。
4、尝试的讲评课的探索,让班级的写作拜托了评价带动的被动书写,慢慢走向了主动表达的渴望。我也觉得此时,我也基本完成了这个学期对待这一项教学研究的目标了。让孩子们爱上写作,触摸到写作的一点点奥秘。而后者是孩子们教给我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致敬成长,也致敬付出与真心吧。谢谢孩子们,还有一路陪伴的家庭们。
5、之后的路是习惯的坚守,请允许我用“新芽”班刊的方式向孩子们表示祝贺,小小的仪式感用一本本成长记录的方式记录每个孩子们的所有,用一本班刊访视记录全体的成长与点滴。
此之谓“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