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文/六悦
我觉得放风筝是一种良好运动方式,因为需要仰脖子,需要看得高忘得远,所以不会有肩颈问题,也不会有近视的风险,可惜不会放风筝,这是个紧要麻烦的事情。如此,便只能寄托于视觉感受了。
早在老早以前就听说过《追风筝的人》,不管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还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都是广有口碑。既然我不能去放风筝,那就看看放风筝的人吧。电子书里没有找到这部小说,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电影中寻求这种感受。
我看到许多的人性。人性的救赎,背叛,懦弱,默默付出,坚持奉献,等等,都一一显露无疑,也带了我们观影者无尽的思考。选影片里的一幕来讲,我们就可以知道了。阿米尔和哈山是主仆,但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阿米尔生性懦弱,在哈山为了他宁愿被小混混欺凌也不愿放弃捡回阿米尔的风筝的时刻,他并没有伸以援手反而选择逃避,相比什么都愿意为阿米尔去做的哈山,简直对其厌恶至极。
我看到了最动人的期盼。哈山说:“我希望我的儿子是未来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重要的人,我梦想鲜花在喀布尔能再盛放,酒馆茶楼都响起动听的音乐,风筝也能再度在天空飞翔……”当时的阿富汗内战不断,哈生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自由自在的放飞风筝,只能默默祈求自己的儿子能够重拾这份快乐。这在我们看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哈山眼里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了。
我看到了友谊的伟大。“只要你愿意,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去做。”这是阿米尔对哈山的儿子说的话,而哈山曾经也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怎样的一种友谊,心甘情愿的付出,让人倍受感动。不管是阿米尔的救赎还是哈山的珍重,我们都该知道,友谊都该是无价的。
我还看到了许多许多,这些都是深刻而醒人的教育,总是引人思考和回味,有些东西或许知识当下的一种感受,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多沉淀,多感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管当时阿富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局势如何 ,《追风筝的人》影片里的阿富汗歌曲挺好听的,信仰也很虔诚,建筑也很漂亮,值得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