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一个自媒体写手,讲述了她喜欢上一个男人追随他到几个城市又被其拒绝的经过。在文章里她详细描述了被拒绝后如何艰难的拿起电话对那个男人说,我能见你一面吗,我想抱抱你。
在见到男人后,她上前抱抱男人,送上准备好的礼物,在男人耳边问:我们真的没有可能了吗?男人微笑着拍拍她的脑袋,摇了摇头。她笑着说,你回去吧,我看着你走。
男人一转身,她就开始哭,蹲在地上一直哭……
我看到这一段时,除了深感“矫情”“小儿科”之外,不知道为什么,心底里竟然涌现出深深的羡慕。
在整个苍白的青春期,我就没试过在谁身后痛哭,等待他良心突然发现能转身回头跑过来抱我。我能实施的情感,仅仅是在心里悄悄发生过,然后悄悄地磨灭了。
而已。
他们怎么就能做到呢?——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我要你。或者我不要你。
我真害怕那种昭然若揭的感情。
谁要是在我面前表现出你侬我侬的样子,立刻感觉自己的尴尬症就要犯了。眼睛该往哪儿看呢?到底是看好还是不看好呢?操碎了心。
谁要是当众对我表现出过度体贴过度关注的样子,尴尬症又要犯了。到底让我怎么接呢?我是接好还是不接好呢?难为死自己。
最好的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谊。不用大动干戈,不用你死我活,只是走过你身边,多看你一眼。
李敖一首打油诗我超喜欢: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象海深,我的爱情浅……
浅的像拍打到岸边的浪,若有似无,了走心间。
读书时同宿舍有个女生,平日很腼腆的,偶然在火车上遇到一个男孩,两个人好上了。回到宿舍满面桃花的讲述那个男生多么英俊潇洒体贴,听得我们群情沸腾满心欢喜。
突然有一天女生不开心了,闹分手。我们百般劝说,女生还是在电话和男生说了“分手”。没想到男生见多识广,直接说:“分就分呗,多大点事儿啊!……”直接把电话挂了。
全宿舍哑然。
女生被这不可预测的结果打击到了。为什么他毫不挽留?为什么他这么绝情?……她改变主意了,她决定去男生的城市找他,质问他为什么这么不留余地。
我嘲她真是病的不轻……但她置若罔闻如同魔障,连夜赶往男生的城市,生生把那个男生重新追了回来。留下我一脸白线。
有很多人,特别会喝酒。喝好酒后就可以发泄。借着酒劲儿哭啊,闹啊,给心里的人打电话,哭诉自己有多想他,为他做了多少傻逼事。
我最最痛恨的一件事就是——别误会,我可不痛恨别人酒后闹事,而是痛恨——我不会喝酒。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滴酒不沾也可以写成传说。
因为从不喝酒,自然也从没醉过,在别人大哭大闹发泄情绪的时候,我永远是最冷静最无趣的那个旁观者。把群魔乱舞的醉酒者一个个塞进出租车安全带回家是我这种人责无旁贷的事。
想自己某一次喝多了,挂在梁朝伟的身上,哭诉自己多爱他。如果清醒了之后发现被他拒绝就说,我他妈喝多了啊~多好的理由。可惜……我不会喝,半瓶啤酒就会吐得天翻地覆的。
后来我发现是我跟不上潮流。情感法则的一大套路,就是要——会演。
根据不同剧情变换,迅速转换情绪,适时给出相应反应。
能够始终做角儿的人,往往是舞台上情绪特别到位的人。在一群人的关注中,嬉笑怒骂,肆意张扬,娱乐大众,娱乐自己。皆大欢喜。
最敬业的角儿,是沉浸戏中的人。痛彻心扉的伤,如所有悲戚的人儿一样,“痛苦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仿佛自己永远不会再有活过来的一天。”
我们这种一脸木讷的普通人,始终觉得在众人面前流露个人情绪是羞耻的。在生活里压抑,克制,不会成为笑柄的同时,也不会成为闪光点。给一千个剧本也毫无反应,注定成不了有故事的女同学。即便有,也往往刚写个开头,就戛然而止了。
终于遇到一个识货的,对我说,你好特别。我抬起茫然的眼睛,说,麻烦让让,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