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端午的粽香还未飘来,但根据进度,我们学习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到外婆家吃粽子的事,写了粽子的构造,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通过儿童的视角描述了粽子的口感和味道,以及粽子的种类。这些内容非常贴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端午节到外婆家吃粽子这一个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精读环节,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书交流,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给予学生直观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篇课文的课后作业中,有一个作业是这样的,“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们一年级第一次出现这样长的精读课文,并且有很多比较长的句子,而且有些句子读起来比较饶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是因为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粽子,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说学生理解课文并不是太难。怎样让学生通顺流利地去读呢?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是“抱着孩子走”,该抱不抱,那就是不负责任。你会发现,让孩子认真倾听老师读一遍,再领着孩子读一遍,并提醒他们注意停顿的地方,这样的读比学生自己一遍一遍地读,效果要好很多。于是,我就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注意长句子中每个小句子的语意联系,把这些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其实,在教学其它课文时,我也会特别注意范读和领读,要知道,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们会模仿你的声音,模仿你的表情和语气,时间久了,甚至能和你的换气、呼吸保持一致。
在朗读时,重点引导孩子们读第2自然段,以下是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实录。
师: 请你来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生:有三句话。
师: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棕子的?我们再分别读读这三句话。谁来读第一句?这句写的是棕子的什么?
生:箬竹叶包的
师:还有什么呢?
生: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些都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棕子的 ——
生:结构
师:你还会用结构这个词,真了不起!还可以说是粽子的——
生:样子
师:或者叫外形,就是长得什么样。
师:后面两句写了棕子的哪些方面?
生:味道是清香的。
师: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师:真香啊,老师特别想吃一个,咬一口,真是又黏又甜。这叫做粽子的口感。像“又黏又甜”这种ABAC式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又大又圆、又大又红、飞夹飞去、自言自语、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可真不少。同学们在向别人介绍一种水果或食物时,也可以介绍它的“外形、味道、口感”,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想给大家介绍苹果。 苹果的外皮是红红的,里面有黄黄的果肉,中间有一个苹果核,削开皮就会飘出一股清香咬一口,真是又酸又甜。
师:说得真好,一下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你再想想,苹果核里还有什么?
生:还有黑色的子,像红豆一样大小。
师:是的,这样就更具体了,别人听了之后就更清楚了。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多地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学以致用,注重积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于最后一自然段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年龄小,可能对屈原的爱国,屈原悲愤交加而抱石投泪罗江,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还是没有体会得很好,尽管这些故事和资料也让学生看了,也给学生讲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还是有些迷茫的。课前也没有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孩子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太到位。不过,我已经把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待他日,孩子们一定会理解屈原的伟大,屈原的爱国。
每一个课堂,只要用心设计,都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每一个孩子,只要给他们阳光,都会灿烂无比。让我们立足课堂教学,紧紧守住语文教学的根,看似漫不经心处,早已埋下希望的种子。就如朱煜老师《让课堂说话》这本书中,下编《如室我教》中列举了15个精彩的教学案例,虽然我们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有些课文我不太熟悉,但是,仔细看朱老师的课,你就会发现,朱老师真的是很用心地在设计课堂教学,他的课很细致,很细心。他的课堂不做作,没有花架子,却把语文的根本——听说读写,落实得很到位,读了他的案例,真的会使人眼前一亮,读到他的每一篇案例,我都会想:这个切入点怎么这么好,自己怎么没想到呢。究其原因,应该还是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课时目标把握的不准确,还有就是阅读的书太少,特别是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就更少。这样,就如同孩子们写作文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思路有所局限,以至于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干启而不发”的现象。
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话说好,要用有设计感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学设计感落实与否,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课标,有学生,是否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是否能为学生解决困难。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每一节课上,都为之努力,让这种努力成为一种习惯,也许正是这努力散布的几点星光,就可以照耀孩子们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