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书中(除了专业类书籍)做笔记做得做多的一本了。善良,这个词,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中,我们并不陌生,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善良是一种良知、一种本性,它立足于道德至上。”
关于善良的方式,作者说,这世上存在太多“低智商”的“善良”了。比如,缺乏常识的所谓“善良”,道德绑架式地强迫对方的所谓“善良”,不同情受害方却只同情弱者的所谓“善良”,用和稀泥式的调解方式来表达“都是为你好”的所谓“善良”,无节制的帮助却起到了反效果的所谓“善良”……在某些情景之下,善良其实会让自己变得委屈,我们善良,但是我们却没有好报,而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的善良,是有力量的。而自己对这本书有那么多的共鸣,或许也是自己这些年参加工作后的一些感悟。只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因为所谓的“善良”,让自己多多少少吃了很多的亏。
01当你习惯“善良”,别人会忘记你也可以有态度
从小到大,家里人对我们的教育是“吃亏是福”,特别是当我们毕业要工作的时候,我记得外婆对我的嘱咐就是“凡事忍让,别跟别人起冲突”。其实这样的教育没有错,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却忘了,我们可以忍让,别人却会因为你的忍让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你。
还记得那时刚毕业那会,认识了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同事。从小到大,我没有主动和人套近乎的习惯。但凡有人主动和我交谈,我便慢慢地和他熟悉了。如果是关系比较熟悉的人,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是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我知道或者做得到的前提下,我一定会帮到底。
当时也帮了她很多事情。后来吧,或许我们不同班级的班主任,有些事情慢慢地就生出了比较。不管我当时对这种比较有没有兴趣,反正你就“中枪了”。
其实,当我们适当给其他人帮助的时候,心中从未想过要她的回报。只是有一天,我收到通知说让我去开会,学校没有出面,但她让我跟隔壁班的老师说一下,让她帮忙照看一下我的班级。好像这件事在我的脑子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当时她却对我说:“你得让领导跟我说”,当时我没听懂。她接着解释说:“领导跟我说了,就代表我去代课,代课是有钱的,学校就得付我5块钱的代课费”。当时心里的感觉有点懵。但心里还是在为她说话,觉得或许这是她的权益问题,我不能让她不去争取。
后来我打通了领导的电话,领导可能也猜到了她的想法。让她接电话,谁知她却说:“刚才和一群同事在聊天,其他同事说得这么做的,所以才让我打电话…….”当时的我真的傻了,环视了一下四周,除了我们两个,什么人都没有。
类似的事情好像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后来的一次,为了逃避责任,居然把所有的脏水泼到我身上,说是我她较真,太大惊小怪了。很庆幸,那时候的自己,虽然很懦弱,但是底线还在。直接和她在领导面前当面对质,把话说清楚。再后来,她反过来说要跟我解释这件事,我直接避而不见。
很多事情,到了这个点,已经没有了挽回的必要了。
02 不要“越俎代庖”,也要预防“被越俎代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原本一群人约着一起出去玩,或者一起聚餐,本来高高兴兴的,最后你自己发现原来这种相聚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回来后的自己累到昏睡几个钟。而这种累,不是身体的累,是心累。
其实,我对于书中那个帮了自己朋友,结果反过来却被说坏话的例子印象的最深刻的。那个例子说的是,同学两个人,在高中的时候同校,一个同学家境比较好,一个同学家境就没那么好。高三那年,为了奋战大家的未来,两个人都住校了。家境好的同学知道家境不好的同学自卑,所以在很多的公开场合都“罩着他”,怕伤他的自尊,怕他营养不良,怕他高三压力太大,总是以各种理由拉他去外面“开小灶”。当然,买单的是家境好的同学。
所幸上天有眼,最后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上了同一所学校。刚开始的时候,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两个人还走得挺近的。后来,家境不太好的同学慢慢地疏远了原来的同学,那个时候家境好的同学以为是大家到了新的环境都会认识新的人,会有新的社交圈子,所以也就没怎么去追问,就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对方。
后来,家境好的同学听说那位同学老是请人吃饭,喝酒,唱k,听说还跟别人说他的家境特别好。家境好的同学一开始认为说,大家进了大学,大概就进了半个社会,人前的虚与委蛇多多少少是有的,又或者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每次听说类似的话题他也没有去揭穿他。后来有一天,班里的一位同学告诉他,隔壁班的某某某说高中的时候老是资助你,请你吃了很多顿饭,现在你居然对他冷若冰霜。
家境好的同学气不过,直接跑到隔壁班与他对质。面对这昭昭然的对质,那位家境不好的同学承认了自己说谎了。但是他却是反复强调,只是请了一两次。听到这样的话,家境好的同学表示相当无语,心里想着是把这件事说明白,往后能不来往就不来往。
哪知,问题并没有结束。听说后来,那位曾经的同学在其他人面前说,不就是曾经请他吃过一两顿饭吗?还记得那么清楚,还专门跑过来跟他对质,都不考虑他的自尊心。所以,现在隔壁班的同学对于这位家境好的同学很不待见,感觉就是他很小气。
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整个事情简直就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你有两个苹果,你分一个给朋友,那叫‘分享’,长久下来,有一天,你只有一个苹果,你并没有把苹果给朋友,这个时候你就是‘小气’。”
其实如作者所说“当周围很多人都表现出冷漠,贪欲和一味索取的时候,善良如你我的普通人,付出的善意越多,他们的贪欲就有可能越大。”
03善良,是一种智慧
类似的,因为自己的“善良”,却给自己带来不快的例子,大家其实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后来,在毒鸡汤喝多的情况下,我好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好意思让你不舒服的人,其实从没真正考虑过你的感受”。所以,不要把自己摆得太低,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就要越高。不然的话,我们经常遇到那种“吃亏不是福”的事情。就像作者所说的“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你可以伸一把手;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要果断地拒”。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拒绝,我们害怕拒绝别人的要求后,自己就会失去太多,比如别人的认可,别人的赞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做这件事情。在这里,我是赞同作者在书中的一个观点的“不要害怕改变,不要害怕尝试,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听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如果想做,就尽力去做,如果不想做就尝试拒绝,没有了这个人的认可和赞许,我们或许可以收获心灵的自我赞许和认可。
那么如何在守护好亲密距离的同时,慢慢地重建自我呢?作者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1)放弃对亲密关系的过度在乎,学会在自己的身上寻求支撑和肯定,哪怕会因此遭到他人的反对和指责。即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委曲求全或者攀附他人。
(2)要时刻提醒自己惯性思维的缺点,随时跳出自我,反省自己的言行,别因为短暂的感受就马上肯定或者否定什么。别因为一时看不到恶果,就觉得不需要改变。
(3)你要明白,优秀的人都是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努力把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4)误会和不被理解是常态,不要逼别人懂自己,也不要逼自己去取悦他人。
(5)“一切皆有可能”的意思是下一秒发生什么都是理所当然,遭遇是非或升职加薪,得病或者中奖,失望或者惊喜……
(6)当你能坦然接受一切,客观认知一切的时候,请重视承诺,且学会拒绝别人。
(7)守护好你的亲密距离,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被越俎代庖”,别人的选择与你无关,人有犯错或痛苦的权利,你我她都一样。
(8)自己想做的事,只能自己做,不可以丝毫假手他人。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在教会我们不要善良,而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所谓的锋芒,就是你的底线和拒绝以及对自我的认可。有的时候“先己后人”不是自私,而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的一种方式。
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恶人,就是最大的善良。其他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他的选择我们没法干涉,所以他的责任也要让他自己去负责。如果觉得自己善良给自己带来的是一层又一层的困扰,那就先听清自己的内心,看看你的心到底是怎么选择的。
而我现在相信“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一切都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