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村上春树著,村上阳子摄影,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严格意义讲,这不能称之为一本书,仅两篇随笔和一些图片组成。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酒文化爱好者,以前只喜欢喝,比谁喝得多,把谁先喝醉,以喝多喝醉为快乐,到现在逐渐转为,喜欢感受不一样的产地和酿造工艺带来的不同口感,给人带来嗅觉和味觉不一样的享受。恰好这书即是如后者。
书中可以了解到,春上喜欢喝酒,但也习惯了早睡早起,所以更多时候喝酒的时间都在用餐前后。从他列出的威士忌清单来看,款款皆为经典,侧面也说明村上是个对威士忌有丰富见解的人。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为认同的是村上在书中描写喝威士忌的那种感觉和乐趣。对我这种才疏学浅的人来讲,喝到一款威士忌,形容词永远都是“泥煤、烟熏、奶油、果香、……”永远逃不出这几个词。换口味也只会说换一款泥煤重的或者烟熏淡一点的,而村上则这样说:“最烈性的“阿德别格”诚然个性十足魅力十足,但若每天只喝这个,未免感到厌倦。打个比方,在一个令人很想倾听以纤纤十指曳出淡淡夜光的间隙的彼特•塞尔金的《哥德堡变奏曲》——而不是使得魂灵的每一根游丝历历浮现出来的格伦•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安详静谧的夜晚,我也很想一个人静静地斟上一杯漾出花束微香的布纳哈本。”关于对于每个酒厂风格一样,村上这样说:“当然从理论上讲,由于木桶的选法、所用河水的品质、泥炭的用法用量以及仓库贮放倾斜度的不同,酒味特征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但我觉得,每一种酒实际上都已超越了这些具体因素,而具有各自的生态、各自的哲学。任何厂家都没有“适可而止”的马虎念头,都不甘于平庸,都在认真选择自己赖以立足的位置并固守不放。每个酒厂都有自己的处方,所谓处方也就是活命方式,它类似一种取舍的价值标准,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这简直从酒厂哲学写出了人生真谛的文章里面其实还有很多这种高端的比喻,确实能产生很多共鸣。
虽然现在科学界证明饮酒无论多少对身体都有伤害,但我还是希望能在我能承受的酒精范围内去尝试更多的这种高级粮食饮料,毕竟我认为健康的身体也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如果生活没有了一点点乐趣,就算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