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2010届初一(12)班学习至今已经一学期了,大多数同学也开始进入初中学习的轨道了。
开学初就强调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巩固、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尤其是关于作业,上交、订正、格式等,班内的绝大多数同学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做作业还是比较积极地,但就是多一点不来的,也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不肯主动化时间再学一点,其实也无妨。
但是,每天交作业时总有同学无法及时上交作业,其中有个别同学,几乎每一学课作业都交不上,黑板上作业未交的名单中,总有晓的名字,而他的作业要么没有完成,原因是到家后不知道今天有几个作业;要么偷工减料,简单的填空、选择做一些,难的解答题就寥寥几笔,无法达到正常的质量标准,或者干脆不上交。
经了解,该同学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不良习惯,抄50个词语总只有40,假期作业中总要偷掉几个作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初中由于作业量增大,与正常的要求的差距也就更大,老师还是不想放弃,希望能改过这个坏习惯,父母也积极配合,随时督促,但是收效不大,没有明显的改变,确实棘手,怎么办?
【分析】:晓已经长期养成不能及时完成、上交作业的习惯,要他短时间内作出改变实在不容易。
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出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几次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
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个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办法】:区别强化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子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杆子,一粒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
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听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动,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
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粒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
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次就是碰撞到杆子。就这样逐渐地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上面的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
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但只要头朝向杠杆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杠杆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其次缩小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杠杆并向杠杆移动,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
根据这一策略,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五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五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正。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三次、两次……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真正实施,并不容易,学生、老师、家长都要不断付出与坚持,也许还无功而返。
【建议】:
第一要求:完成家校练习簿。也就是把当天各学科在作业角中布置的作业记下并带回家。这是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要求的,也是晚上学生做和家长查的必备,许多同学到家后记不清今天有几个作业,凭记忆来完成,肯定要遗漏,而家长如果就此听任孩子的,那么作业必有欠缺。所以家长若遇到这种现象,首先陪着孩子去学校取回作业记载本,若不详,可问同班其他熟悉的同学,至少要做到知道晚上有哪些作业。
第二要求:完成作业的齐全。逐项按照作业记载本的要求,检查孩子有没有做完,有家长认为自己已忘记当初学过的知识,就无法去查孩子的作业,其实只要看有没有把每一项作业做好就可,或者说至少没有空白。
第三要求:完成作业的质量。做完了作业,并不意味着做好了作业,填空、选择无法看清,但是解答题若三话两句,草草了事,也是达不到要求的,比如近期几何说理题,老师在批改时常会写:“过程呢?”或“太简单”之类的批语,就是质量上达不到要求的体现。
最后,在临睡之前,不要忘记提醒把做好的作业本放进书包里,否则第二天又交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