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读书会的朋友们讨论了书籍《法治的细节》,把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以备遗忘。
这本书是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所著,总体结构上是一部随笔集,收录了罗翔对法律与道德、法理、一些具体案例的思考,还有罗翔的读书心得和访谈,内容丰富。既有深入的思考、鞭辟入里的分析,还能看到他与朋友交谈般的开诚布公,和一颗推动法治进步的赤诚之心。
他说: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因为涉及面很广,仅就感兴趣的地方写一写。
一、电车难题
1、电车难题
哲学家福特在1967年提出的道德难题: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轨道上,失控的电车驰来,有一个拉杆,可以变道,但另一条轨道也绑着一个无辜的人,你拉不拉杆呢?
这道难题提出后一直没有公认的答案。
还有一个变种问题:失控电车正经过一个天桥,你在天桥上,正好一个胖子路过,如果你把他推下去就能阻止电车,从而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你推不推?
调查表明:有89%的人会拉动拉杆,而只有12%的人会推胖子。
2、两难选择
电车难题的本质是个人权利与多数人幸福的冲突。
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提出: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善的行为。从功利主义出发,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拉拉杆。
但我们会看到功利主义的可怕之处,罗翔在一个视频里说过,如果执行功利主义,那么一个无辜的人路过医院,他的心肝脾肺肾可以挽救五个人,就可以把他拉进医院杀死,用他的器官救人。这显然是荒谬的。
功利主义的危险就在于会漠视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引发道德秩序的崩塌。
道德主义的金律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康德曾经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不能说五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比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高。
想起来《雪中悍刀行》有段精彩的描写,有问白衣僧人李当心,杀一人而活一人,可杀否?一直问到杀一人活万人,李当心还是不肯点头。
罗翔的观点是要按道德主义行事,要践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规范,不能拉杆。
道德主义的困境在于不作为。
3、实践破解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如果从单一的价值观出发,是无解的,但司法实践中是可以破解的。
例如大明拉动了拉杆,被受害人的家属起诉,法庭完全可以判决:大明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因为他挽救了五个人的生命,同时启动国家赔偿来补偿受害者。
4、无人驾驶和隧道难题
同样的困境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隧道难题”:无人驾驶汽车正在驰入隧道,这时突然一个儿童跑入道路,驾驶软件可以选择撞儿童或者撞隧道入口,怎么选?
大众的选择是64%的人选择撞儿童。
还有一个问题:当无人驾驶汽车突发情况必须转向时,左右车道各有一个摩托车手,一个戴头盔,一个没戴,按说要撞戴头盔的人能避免最大的伤害,但戴头盔是遵守法律的规定,因为守法而受到伤害,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实践中应该是利益相关方做充分的讨论和合理的让步,以求达成一个契约,这样无人驾驶技术才能真正落地,造福人类。
5、讨论
在朋友们讨论电车难题时,一人看书后选择不拉杆,两人犹豫不决,四人选择拉杆。我是选择拉杆的。但我想说,思考不等于行动,如果真的在电车上我是否有勇气拉动拉杆去撞死一个无辜的人?我并不确定。
一位朋友说不管你是否拉杆,总会有遗憾,我想世界上的事很多就是这样。
人生中也会遇到电车难题的类似问题,事到临头时你的真实的选择才反映你是怎么样的人。就如当你在街头碰到老人跌倒,你是伸手援助还是绕道而行?那时你的作为才彰显出真实的你。
二、苏格拉底的申辩
罗翔在读书部分对《苏格拉底的申辩》大加赞扬,“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便出于此篇。
这本书很多年前就在书架上,但一直没有读,这次也算是拓展阅读,趁机读了《苏格拉底的申辩》,没想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著作,如此的流畅易读,引人入胜,一个半小时读完了这篇申辩,也深深为苏格拉底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志向所感动,他不愧是西方哲学之父,只有最纯粹、最勇敢、最智慧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申辩。
朋友分享的时候也问了书里提到的问题,“你有没有值得一生追寻的使命?”
这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朋友们儿时的理想,有想当主持人的,有想当宇航员的,有想当记者、老师、画家,有想开店的,想当地质学家的,有儿时读书想和朋友去周庄而长大后践行的,大家的理想或实现,或没有,总有自己的故事。
能早早找到自己使命的人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并不常有。
即便是没有使命感的生活,也不是没有价值的,我想,人生就是寻寻觅觅,有时会迷茫,有时会失落,但只要热爱生活,总有一天会像小王子一样,找到自己的玫瑰花。
三、读书的目的
罗翔说读书有四种境界:
在书籍中逃避世界,现实世界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并不真实。
在书籍中理解世界,我们通过书籍越多地理解世界,就越多地理解自己。
在书籍中超越世界。如果读书无法赋予我们对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书中引用了特蕾莎修女的名言,……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读书可以帮助你超越有限的今生。
想起《培根论人生》的一句话: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四、另一些收获和启迪
法律不外乎人情,一个国家的法律要以人为本,适应国情。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法律,法律不追求最优解,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是一个折中的结果。追求最优解,往往会带来最坏的结果,通往地狱的道路总是看起来在走向天堂。
这本书是一剂清凉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不要轻易地做道德批判,对于网上的热点问题要理性的思考。
你会同意脑死亡标准,并签署意见书同意捐献器官吗?
知行合一。
艾比克∙泰德说: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保持谨慎。对疫情,亦当如是观。
爱人类易,爱人难。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标记一下,找来看看。
罗翔的谦逊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在三联的一个评选中,现代年轻人最信任的荐书人是罗翔,他的博学、慎思与谦逊令人佩服。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越读书,越承认自己的无知。
五、结语
很喜欢书中所述英国法学家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一段话,以之结束:
我们伫立于大雪弥漫、浓雾障眼的山口,我们只能偶尔瞥见未必正确的路径。我们待在那儿不动,就会被冻死;若是误入歧途,就会摔的粉身碎骨。我们无法确知是否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该怎么做呢?
“你们当刚强壮胆”,往最好处努力,不要说谎,我们要睁大双眼,昂起头颅,走好脚下的路,不管它通向何方。如果死神终结了一切,我们也拿它没办法。如果事情不是这样,那就以大丈夫气概坦然走进下一幕,无论它是什么样子。不要做巧舌之辩,也不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