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讲求高效快速,这与过去讲人情看身份的社会准则格格不入,契约社会更需要规则。
最近有这样一条新闻:安徽某高铁,一女子以等待丈夫为由,紧靠于动车门上,阻止动车发车,乘警边警告边拖拽,双方僵持了四五分钟,最终丈夫和女子也都上了车。随后,该女子被查出是当地教师,已被学校停职处理。
事后女子称,不知道检票口会在发车前3到5分钟关闭,看到检票口没有关就进来了,但身后的丈夫被工作人员拦下,于是她请求列车长允许丈夫通过,但未得到允许,这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自己没有过错。
留车等人、随性上下的行为多见于公交,不违规不犯法,乘客也没因为多等了几分钟就充满怨言,那么同样是公共交通工具,动车为何就不能多些等待与温情?
动车与公交,正是两种社会模式的代表——契约社会与人情社会。
公交游于市井,与百姓方便为第一要义,通人情,自然不那么重视规则。而动车意味着经济效益,中国不惜成本地努力提高动车时速,目的是加快人员和物资流动,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像公交一样以人情为重,时等时停,那就抹煞了高铁的根本意义。
人情社会在中国早已有之,它是由亲属、乡邻等结成的熟人社会。在遍布熟人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相互帮扶,规则不那么重要,办事也就避免了繁琐流程,但也因此决定了个人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几乎完不成任何事。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依靠人情关系再难支撑社会的高速运行,规则意识由此而生。我国改革开放至今40年,所经历的便是由过去人情社会到现代契约社会的转型。
在契约社会中,社会具有规则,人人尊重规则。规则促成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不用再顾虑人情往来,保证了高效的沟通,这让城市得以快速发展。全球的发达国家莫不如此。英国思想家梅因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女子和丈夫最终都上了车,一次造成动车延误的恶性事件草草结束。至今,女子并不承认自己有错,警方也未对女子依规教育处罚。规则又一次被搁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友的怒火难平,他们认为该对此人依规处罚,否则类似的恶性事件还会发生,规则会被继续无视。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给出的承诺。从整体上看,我们的规则已趋于完善,剩下的只有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尊重规则,至少在城市中要走出人情社会的困囿。从女子违规拦动车等人,到没有依法给予处罚,都能看到我们距离现代化的契约社会还有一段不短的心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