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归来》1-20页学习记录:
一、赖老师通过“教”字(左边是孝,孝字的甲骨文上面就是两个叉),“学”字(甲骨文: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两个叉,下面是一个屋顶,再下面有一个孩子的子字)的解析,告诉我们:小孩子在家里首先要学的是“爻”。
二、《易经》的流传,几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宋代以后日渐式微。
三、《易经》不是一两个人写的,它是集体创作的,而且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是圣人的集体创作。
四、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读世界上其他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五、佛教讲:“人身难得,真理难求,中国难生。”
六、《易经》的价值,我们用四句话来形容: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
七、《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经典分三类:
结构类:指《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等,结构类经典是让我们学会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做人做事的规律。
基础类: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基础类经典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
装修类:指《唐诗》《宋词》等,就好比唱歌、跳舞都是“装修”。
八、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医各家,而这些都来源于《易经》,所以,《易经》被称为文化之源。
佛教:
1.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很显然,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经》。
2.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讲生死问题,轮回问题,如何离苦得乐。
《易经》:”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经》研究的,同样是生死问题,跟佛教是相通的。
道教:
1.《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道德经》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易经》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3.《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易经》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儒教:
儒教里面讲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易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里不仅讲五伦,而且讲五伦的来源。儒门重视的五伦关系显然也是源自《易经》。
除了这些,还有太极、象棋、围棋,原理都是出自《易经》。
总结: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领域不是来源于《易经》。
九、”药王“孙思邈就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也说过,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十、夏朝有《连山》,商朝有《归藏》,周朝时,周文王和周公共同完成了《周易》。《周易》是以《乾》《坤》两卦开始,《连山》是以《艮卦》开始,《归藏》是以《坤卦》开始。起始卦不一样。
十一、”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的东西非常周全、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十二、《易经》有”三易“之说: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要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适应这个变化。
简易: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不易:”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是不易的真理,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十三、《易经》有四大功能,叫做”理、象、数、占“。
十四、元、亨、利、贞,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元“是万物的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善“增长的方向才是好的开始,才是我们要的开始。
”亨“是讲发展。《易经》讲:亨者,嘉之会也。
元、亨都是以”善“”嘉“为基础。
”利“是取用的原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利“不是随便的利,一定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