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安石,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是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因为他主持的变法,被骂了800年。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他本想完成赵匡胤的事业,率军北上。结果惨败。因此北宋就再也没有北伐过,1004年去的进攻北宋。好不容易被送在地狱中的契丹,后来两国义和。大宋每年给契丹十万两绢,这就是檀渊之盟。
再往后送,直接就放弃了军事,大力发展文学。出现了雕版印刷,寒门也有书可读。这就让江西临川本是农民的王家考中了进士,王益也中了进士,他为政清廉,在临江军判官的官署中,他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出生了。
不久后,王益在江宁府通判任上病逝。王安是意识到如果在年轻时没有所树立,那么将来年老师恐怕就要没有归宿。于是他开始更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大学习儒家经典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件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一次,王安石考中了进士,是第一。但是却被考官换到了第四。王安石却毫不在意。在意的不是眼前能做什么官,他有更远大的志向。
王安石被授予了淮南节度使,就如同现在的实习一样。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淮南杂说》。见习期满之后,因为在考试时他的名次比较靠前,于是他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成为翰林学士,在那里他不需要做什么,但是有很好的名利。第二种选择就是当支线,在那里他可以为百姓做事。
一般情况下,大家读书,就是为了能做上翰林学士。不过王安石不一样。他认为读书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他选择了第二种。27岁的王安石调任明州鄞县知县。要想为百姓做事,他就要调查民情。在调查的过程中,王安石发现本来南方应该是水多,但是在这里不同。下的雨水都流到了海里,所以这里不会出现水灾,这是一个好处。但是有时天气异常这就会出现旱灾。于是王安石新修水利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但是王恩时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年因为没有战争,所以人丁兴旺。可惜没有那么多田地,如果田地没有很好的收成,那么在3月和四月这段时间就有青黄不接之苦,就是去年的粮食吃完了,今年新的粮食还没有长好,所以没有东西吃。那么那些百姓就要找地主借粮。而地主要收高利贷,如果第二年也没有好的收成。那么百姓只能卖了田地。卖了田地,又要到地主家里租田地种地,于是这样恶性循环。很多人都无家可归,成为了强盗,流民。那王安石要怎么办?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打压高利贷。不允许地主收高利贷。第二种就是县衙借粮。
打压高利贷这一条路不可行。因为在宋朝的国策中是与司法夫共治天下。而且王安是不能对这些士大夫怎么样,如果强行打压,那么地主有可能就干脆不借粮。百姓没粮食,那么会有更多的百姓饿死。
那就要县衙借粮。可是县衙借钱要不要收利息呢?要,因为如果不收利息,那么你就不能确定这些百姓到底是在没有粮食的时候来借,还是就不想种田来借。王安石是利息为二分,秋收以后还就行。这可能就是以后青苗法的雏形。
之后我时又在不少的地方做了官,但是他发现大多数的百姓都是这样的穷困。当时的宰相也认为王安石有许多功绩,于是想招他回京城做官。我当时也就去了,因为他知道我是自己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治理,是没有办法将天下百姓都解救出来的。所以他需要皇帝的帮助,他需要改革。于是王安石就写了一篇长达万字《上人宗皇帝言事书》可是仁宗皇帝并非是一个明君,他是著名了的仁慈。刚开始他是同意,当他和众臣商议后,发现许多大臣都不同意改革。于是仁宗的改革没有成功。王安石只好回乡去教学。
后来仁宗皇帝驾崩,神宗继位。神宗皇帝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继位的时候,他非常年轻,他发现国家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好。于是他找大臣们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可是现在朝中那些大臣根本不会治国。所以神宗皇帝就到处找人。他无意中打听到了王安石很有才华,就朝他入京。王安石本来磨磨蹭蹭的不想来,他以为这又是皇帝找他过去做一个小官,不听他的建议。可是王安石刚到京都。神宗就立刻招完时入朝,与他商量如何治国。神宗的偶像是唐太宗,他觉得自己将国家能治理成唐太宗那样就很好了。从民不聊生到大家都安居乐业。可是王安石告诉他你不应该以唐太宗为偶像,你应该以古代的尧舜为偶像。因为唐太宗也有他做的不足的地方,如果以唐太宗为偶像,那么神宗是不是就会认为自己那些做的不足的地方是理所应当的呢?
当神宗与王安石畅谈一番之后,神宗立刻就认为王安石非等闲之辈。一定要让他当宰相,立刻改革。
1、青苗法,不仅百姓能吃饱,还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2、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这样农民就能好好种地。
3、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主要也是在保护农民的利益。
5、市易法,由朝廷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接下来还有军事方面的改革。
1、保甲法,也就是兵民和一,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2、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一系列改革下来,国家的确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但是朝中也有不少大臣怨声载道。
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这些新法有许多弊端,就比如说那个青苗法,也许会有官员私自提高利息,这样他就能赚到更多的钱,不过更大的问题就是当在丰收之年时,百姓不需要这个青苗法,而如果官员不使用轻描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于是就会有官员强行使用青苗法。
可是王安石不在乎这些,他让神宗将朝中不支持变法的大臣全部逐出了朝外。
可就在新法进行的最好的时候。天下却突然出现了灾荒。有人就将天下大乱,流民四起的样子画成了一张画儿,送给神宗,想让他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我爱谁知道和我自己辞去了相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现在不辞职,将来大家说的将不再是他,还有他的新法。
王安石让吕惠卿和韩降来接替他的职务。这些人虽是懂得变化,但却不懂王安石变法的要领。而吕惠卿又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想努力打压韩降,让自己独立变法。寒假没办法,只好上书给神宗请王安时回来。
王安石回来后,他发现神宗变了,不再只听王安石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神宗他的年龄变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第二是因为现在国家已经被王安石治理的很昌盛,神宗觉得王安石不再如以前那样必要。而且他现在非常希望自己能掌握皇权,自己做那个决定者。他决定要招一些人入场,这样朝中有多个声音,而王安石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这样,就是他决定到底是听王安石的还是听大家的,他觉得这才是皇帝该做的事。
王安石明白后,他决定再次辞职。而且是再也不回来了。
可是神宗也并非是有能力之人。王安石走后纵神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他都没法很好的解决。最后英年早逝。现在王安石改革成功的希望彻底没有了。因为下一个机会的宋哲宗年纪太小,是由他的母亲高氏垂帘听政。而高太后正好不喜欢改革,于是他全部废除新法,又朝司马迁回朝做官。开始恢复旧法。
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执开始了。高氏去世后,哲宗亲政用新法。将旧法的人全部逐出朝外。基本上是换一个皇帝,换一种政治。到了宋徽宗,宋钦宗的时候,新旧两党之间争夺变成了谁更讨皇帝喜欢。整个新旧法都变了样。就因为这样的争执,北方的女真人崛起,北宋灭亡,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
表面上来看,北宋灭亡的原因是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执。如果王安石当年没有变法,那么就不会有新旧两党之间的争夺。北宋也不会这样灭亡。这不就是司马光的观点吗?他认为的就是不该改革,而是沿用旧法。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稳固下来之后再改革。但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大宋也有许多问题。如果王安石不去变法,那么大宋也会灭亡,而且会灭亡的更快。
而司马光却大不认同。他以为北宋最开始定制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是没有错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限制住皇权。到后来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是大夫们没有了权利,于是皇帝就任用来一些小人。如果没有的变化,那么大宋的皇权会是一直稳固下去的。
直到800年后,有一位名叫梁启超的人他大力赞扬王安石的变法,也要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其实王安石的变法没有错,如果不变法,那么积累下来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只是有很多人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所以这个变法断断续续的不能很正常的进行。这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