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开始想要看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因为看了某本小说,里面谈到了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
于是我就真的去看这个《大学》讲的是什么,因为只有普通译本,所以大部分都没看明白。
当时记得是1月份,现在马上7月了,时隔半年,昨天突然心血来潮又开始看了一下。
这次不是随便看,而是结合南怀瑾老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看,然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貌似读中国古代的文化,都可以去买南怀静老先生的书,他把很难的古代文言文写的通俗易懂,有兴趣入门研究的朋友都可以从他的书开始读起。
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我读了后的理解,也相当于整理所学。
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普通翻译版本,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民众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自小书虫读经典《大学.中庸》。 作家出版社。
在去百度下搜下,好多解释,包括章节排列都是宋朝以后朱熹版本的,就是修改过得,一些解释也是参考朱熹版本的。可见这个版本对我们影响多大,延续了六七百年。
我们的儒家文化最后变成了封建思想要被打倒也是源于此。
本来经典是经典,古文又都是微言大义,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越是接近本质的道理,就越如同镜子一般,人去看一下,照见的都是你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读这些经典的理解,为什么不同,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为什么每次读感觉又不一样,因为你的阅历增加了,内心不同了。
我们所看到都没有错,但是因为角度不一样,高度不一样,看到的都比较片面。
所以应该容许大家各抒己见,组合起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
可是为了适应古代帝王的统治,古代的儒学某些人的解释符合帝王利益,于是被指定官方解释,其他人都得按照这个来,不然没法做官。于是后面的人都只学唯一解释。
只准大家只有一种想法,那这文化就进步不了了。
你看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到宋朝朱熹解释被指定唯一解释,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被禁锢了,是在走下坡路的。
按照南怀瑾老师的话说,就是孔孟思想是一个大公司,孔孟是创始人,卖的产品是“仁义”这些好东西。发展了很多年过,后面继任的CEO把产品改了,换了,品牌还是“孔孟”,包装盒子也没变,但是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了。
所以他读的是之前的没改之前的版本,我说的也是这个版本,排序不太一样。
先说大学,大人之学。古代人16岁束发,18带冠,20岁就是一个大人,就是现代的成年人。年龄到了还不行,还的专门去学习,大学之道就是教你怎么做一个人的方法。
怎么去做呢?首先明明德,然后再亲民,这两方面。
明明德,第一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如同 父父,子子,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的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的本分。那做一个人也要明白,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人伦的本分。不是教你知识和技能,而是无论你是什么职业,都需要做人,做人才是本分,人都做不好了,其他都是没用的。
亲民,就是你的做人的学问提高了,就开始走向社会,和社会其他的人打交道了,亲近人民为人民服务。
明明德 就是对内, 亲民是对外。
换句话说,一个就是自我成长,一个就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这两个问题也是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吧。
最后止于至善。善就是很好,像很多电视说的, 善,大善,那比善更高的更好的就是至善了,就是最高境界了。
就是说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要以最高境界为目标,古代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了吧,其实也是以圣人为目标把。
总结一下就是,道是根本,凡是都是遵循“道”的原则,分别是对内和对外,达到最高境界。
有点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感觉。道是一,一分二,内外对应阴阳。
这开头第一句话就看出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当然,我的理解也不一定对,前面说了,每个人结合自己的阅历都有自己的理解。
有兴趣的话,自己可以去研究研究。
今天就说这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