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影片是我超爱的,直入灵魂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共鸣之处太多太多了。
先给大家看一下我的观影手帐吧↓
借这个机会解答一下近期简友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照片咋弄的?
答:我是用LG PD261P 手机照片迷你蓝牙打印机的,优点是随时可以打印,能满足你即时达成的需求,对有强迫症的人而言,妥妥的;缺点是有点贵,我买的时候849元,今天我看了一下,下降至749元,还是挺贵。而且它只能用它的专用相纸,价格今天看是30张69元,每张2.3元。还有另一种选择比较便宜,在某宝上,有洗照片的服务,价格很实惠。
言归正传,说说我的观影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在生命中遇见这样的老师
基汀老师——影片中的灵魂人物。在1989年那个时代,思想相对封闭,教育机制与现今对比更为不健全。基汀老师像一个另类出现在校园。而对于学生而言,确是救世主一样的角色,成为了他们灵魂的拯救者。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教学生用心去感受知识的力量,而不是照本宣科。
基汀老师教授古典文学,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撕掉诗集扉页上的导言,他让学生们先开放心灵,打开被封闭的头脑,达到不受任何约束的接收,用心去感受知识的力量。
2.活泼的授课方式,课堂上充满自由的气息。
他的课堂从来不是如其他老师,死气沉沉,按部就班的授课;不是界线分明的老师和学生。而是充满生命的张力、自由的气息、思想的碰撞。他会带着学生去外面自己实际尝试,以自己代入的方法,让他们切身体会某个道理。这比仅仅字面理解来的深刻有效的多。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方式方法,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不被认可,不被包容。
校长找他谈话时的对话充分说明这点:
基汀: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
校长:在他们这种年纪?开玩笑!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
最终,他被学校开除。
每个老师在成为老师前也都曾希望成为那样的老师。
影片中有一个小人物,让我看到了温情,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这个人是基汀的同事,叫麦卡利斯特,可能很多人都不记得了。第一次出现是基汀老师让大家撕掉埃文斯普里查特先生关于诗歌地位的评论时,他是巡查老师。虽然他并不赞同,但是,他也没有当面阻止,而是选择吃饭时间指出,没有得到基汀老师的认可也不强求。
最后,在基汀老师走的那天,他向高楼窗内默默看着院中自己和学生的基汀老师,挥了挥手。
这个画面让我的心一暖,原来很多老师其实想做个好老师,只是正如麦卡利斯特自己说的:不是悲观,是现实。
最后一幕,也是我做在手帐里第一张照片所现的场景,让我倍感安慰,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每站上桌子一个人,代表着多开了一朵自由之花,它已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谢谢你,基汀!谢谢你,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