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在某某职业上平平无奇,但是突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和梦想,转而追求梦想,然后在理想的职业上创造出一番成就。无论是人物的公开演讲,还是各式各样的软文等,“追随自己的激情”、“做你爱做的事”这样的口号随处可见。部分人受这类说法的影响,对自身职业开始产生疑惑,然后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关于此类案例,书中针对性的探讨了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激情思维用书中的的解释是:激情思维(The passion mindset) 对待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方式;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与工匠思维相对立。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工匠精神解释则是:工匠思维(The craftsman mindset),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
工匠思维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能给他人和世界带来什么,激情思维则关注于他人与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以追求理想和爱好工作的思维方式,统称为激情思维。而专注当下工作,并将它做到最好,称为工匠思维。
举个例子,A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职员,刚工作没多少日子。在岗位上她总觉得自己老是在做一些琐事,或是一些毫无成就感的小事。比如发发邮件,做点报告等。有一次她无意间刷微博看见一个很厉害的设计师在微博上分享她的生活与画作。对方看起来非常怡然自得,生活非常小资,画也不愁卖不出去。A在浏览设计师的作品时,觉得很是喜欢,心里突然觉得如果我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该多好。A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她想转职去做设计师,去画画。很快A报了对应的班,每天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上班也没以前那样用心,觉得现在的工作只是一个过渡,很快自己也能去做设计师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A没有绘画功底,也不会各种工具,在审美上也没什么特别的天赋。她觉得学习太困难了,好几次放弃,最后课程再也跟不上了。课程的难度加上听了一些从事设计师的人的艰辛故事,A对设计师的热情突然也淡了很多。此时本职工作有了晋升的机会,她想争取,但却因实力不够而遗憾错过。
A就是典型的激情思维,靠短暂的热情马上行动,但两头都没顾好。A不是真的喜欢做设计师,也不是真的喜欢画画,她只是在那个瞬间觉得做了设计师就能拥有想要的美好生活。于是她凭着这股劲儿快速开始,但因很多因素最终还是放弃了。有吸引力的职业通常有着错综复杂的起源,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如果在一开始没有考虑清楚,没有做好调研,在探索道路上很容易因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倦怠,最后放弃。
关于激情,作者举了三个科学家得出的结论。
1、职业激情是稀缺的: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
2、激情需要时间: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
3、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当然,激情思维并不是全错的。有的人拥有能持续激励自己的能力,能够借由热情去攻克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很多成就。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盲目的热情是致命的。如果你今天喜欢这份职业,难保你明天不会喜欢别的,这样你就会一直在追逐终极职业目标中度过你的一生。
工匠思维其实远重于激情思维。对于一个优秀的乐手而言,他的成就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爱好,但跟他的努力和付出绝对是成正比的。我们不一定会因为热爱而擅长某件事,但是我们可以对擅长的事情上去发现爱好和培养爱好。当你认真的去把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你就会发现其实职场中很多技能其实是通用的。书中提到一个词汇,叫职场资本。即对个人所拥有的、在职场中属于稀缺而宝贵的技能的描述。要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这是关键通货。此刻,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有职场资本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那些自由职业者,他们为什么敢辞职,为什么不工作依旧不用担心收入。因为他们的职场资本,因为他们的技能。比如一个开发工程师,技术够好的话是可以接别人的项目来做的。又或者插画师、讲师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做到很好的,并且一直在追求极致。不然谁会为他们买单呢?当我们有感于他们的努力时,他们其实也很享受不断进步的过程。我记得之前有位老师说过:你觉得我过得很苦,每天都在不停的学习,但其实我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是我生活的常态,它不是需要意志力来决定我今天要不要努力,也不需要什么鼓励和赞赏,这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工匠思维之所以令人激动,部分在于:它对于你从事的工作类型持不可知论的立场。理论上说,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质是用职场资本换来的,它们并不来自于工作和内在激情的匹配。正因如此,你不必对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感到焦虑,因为几乎任何工作都可发展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
在职业中我们常常会遇见瓶颈,感觉自己无处提升,满足于当前的水平。书中把这种情况称为成为绩效高原(Performance plateau):大多数一开始就活跃于专业领域的个体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提升自己的绩效,直到达到某种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在此之后,进一步的改善似乎无法预知,而工作年数不足以预测一个人所能达成的绩效。这同样是做一名“好”工匠路上的障碍,满足于当下,不肯跳出舒适区。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一名好的工匠呢?书中提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刻意练习。在《异类》一书中,作者总结出一个很有名的法则:一万小时定律。即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在任何一个领域,你想要达到专家的水平,持续的努力跟付出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盲目的努力。是针对自身的不足去刻意练习,去不停的探索未知,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刻意练习关键的三要素是:能及时的获得反馈、建立认知模型,依靠正确的模型做事、敢于挑战,敢于走出舒适区。想要成功地运用工匠思维,成为一个好的工匠,我们需要像《异类》中所说的那样投身于刻意练习之中。不过工匠思维并不适用于工作明显与自己不相匹配的情况,比如工作内容着实简单毫无上升空间,亦或者是同事老板不能和平共处之类的。在正确的环境里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鼓吹只鼓起勇气,脱离预期的职业轨道,你就能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这样的说法其实有很多,但不适用于每个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他的经验也不足以支撑他去判断一个决定的好坏。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做到极致。不然当我们想转向别的行业时,他人会认为我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更何谈新的挑战呢。不要因为技术的缺失而错过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