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小专题|跟着于老师学主问题设计

跟着于老师学主问题设计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今晚我们一起交流的话题是“跟着于老师学主问题设计”,之前做过一些碎片化的分析,现在重新整合成小专题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梳理。我将主要从设计课堂主问题的重要性;于老师主问题设计赏析;我的课堂实践及反思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设计课堂主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其研究与运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量减少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碎问”和学生的“碎答”,从而形成对学生非常有训练力度的课堂阅读活动。

一个好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思路,而且可以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课堂主问题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因此,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课堂主问题起着提挈纲领的重要作用。

2. 于老师主问题设计赏析

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强调要具有“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做到让课堂主问题有效、高效,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情景意识、思维意识和生成意识。

也就是说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以课标为基准,善于创设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让课堂的主问题有难度、有梯度、有密度,从而使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读于老师的每一个课例,在对于课堂主问题的设置上,都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于老师是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的。

(一)紧抓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明确其中的重点,那么整节课就会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如何将教学重点有效地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这个时候对于主问题的设置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我们来看一下在《珍珠鸟》这一课中的课堂提问,主问题至简,但却承载着厚重的教学任务。

于老师的这节公开课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戴建荣老师执教,戴老师的课堂上,渗透着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思想。

第一课时,戴老师围绕“这对珍珠鸟,到底怎么好?”这一主问题展开,贯穿全文。整个交流过程抓住一个“好”字,提纲挈领。

采用多种形式将主问题在课堂上落地,一唱三叹“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使学生入境入情。其中,有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迁移之思。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珍珠鸟的可爱了?

生:第8自然段。(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拽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我体会到珍珠鸟很活泼,很好动。

师:活泼好动是珍珠鸟的性格。

师:在作者看来,珍珠鸟还是一只鸟吗?

生:它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生:我觉得它是一个活泼的孩子,

师:总而言之,这不是一只鸟了,在作者眼里它已经是一个淘气,活泼的孩子了。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珍珠鸟的好”,在学生轻松地交流过程中就逐渐解决了教学的重点。老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的精彩回答使整个课堂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正是于老师的一贯作风,虽然第一课时是戴老师执教,但依旧“于味”十足。

(2) 巧用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

题目是整篇文章的“文眼”,从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果和质量。那么结合课文的标题如何设置课堂的主问题呢?

于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于老师在《白杨》这节课中是这样紧扣标题进行提问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说完,板书课题)“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就是第一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大家把课题写一遍。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什么问号?

生:白杨有什么特点?(师肯定生提的好,在课题的后面画了个问号)

生: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师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大问号。)

生: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师也予以肯定,并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小问号)

师:说说看,这三个问题咱们怎么解决?

生:我们自己解决,自己读书思考。

于老师从“白杨”这个标题入手,激发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脑洞大开,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并且在板书标题的时候指导书写,这也体现了于老师的写字教学贯穿着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于老师的课堂放手让学生能够自问自答,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梳理文章脉络,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何,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把握好,而且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这也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根据问题的推进来理解文章的脉络,从而引导学生达到整体上把握文章。正如于老师所言上课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将学生引导好。

于老师的提问艺术:

于老师在《再见了,亲人》这节课中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的时候,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哪几件事?边读边画。有了这样明确的朗读要求,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的也特别有条理。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了板书。

在此基础上,引出了“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题的关键词在于“在这里”,旨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方法。

根据问题的提示,让学生的朗读有了着力点,这样“以问促读”的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于老师的主问题指引着学生将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有了整体的把握,更是将课堂串成一条线,让学生清晰地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达到这样高校的课堂。

(四)感知文本主题,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反应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想通过文本来表达的主题思想,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次的主旨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加以确定问题的指向,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于老师总是能用一些自然而又巧妙地提问将学生引上思维训练的高度。

于老师的提问艺术:

于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将“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设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于老师给予了及时的评价。有的学生说: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有的学生说: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于老师评价到:你全读懂了。它不但建设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

于老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整节课定下了特别好的情感基调,然后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旨。于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交流。于老师平等、民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其中。

(五)体味人物性格,设计主问题

一篇故事性文章中所有主人公的设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或细腻,或粗线条,或正面,或侧面的描写,将人物都刻画出了他独特的性格,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紧抓人物性格的特点来进行,有助于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思考中深刻地感悟人物的性格。

于老师的提问艺术:

在于老师执教的《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中抛出主问题:这位小红军是怎样一个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实则也是一种语言训练。通过对词语的理解,由面到点聚焦到感悟人物品质上。从而对小红军的形象有个全方位的感知。

在课堂上学生如何理解文本,一种看法是:必须依靠教师的讲,即逐节逐段地做繁琐的内容分析。事实上,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依然是多读、熟读。听懂和读懂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于老师这一问题的设置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在多读的过程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教学中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在循序渐进中引领学生深刻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六)对比阅读感受,设计课堂主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如何将这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呈现,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于老师的提问艺术

于老师在执教《卜算子·咏梅》的时候对比了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学习,来实现“反其意而用之”。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读书切忌太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宁静中,宁静以致远。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思考好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来个小组合作。

师: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听别人的发言,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用“卜算子”的词牌,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题目和陆游的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思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毛泽东用陆游的词牌,词牌一样,写的东西一样,都是梅花,这就叫“用之”。能理解这个“用之”,多了不起!再看“反其意”的意思。刚才一位同学说了,毛泽东的《咏梅》意思怎么样?

……

在这个片段中于老师抓住“反其意而用之”的“用”和“反其意”这两个关键词,便掌握了比较两首词意蕴不同的钥匙。这种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点石成金的作用,关键在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入和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掌握,通过对比阅读,设置课堂问题,让学生在对比感受中有更深刻地体会。

三.我的课堂实践及反思

研读于老师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从阅读于老师的专著,到对于老师的课例进行研读,再到现在梳理小专题。这是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一点儿实践一点儿,逐渐内化于自己的课堂。在初期的学习中我做了大量的实践,下面我将根据上面谈到了几种方法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分析。

(一)紧抓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实践:

《走月亮》这一课是一篇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文章的画面感。

在第二课时,课前我板书到黑板上一句话:课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课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下,分析句子的写法,感受画面的美感。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深化。

反思:

有思维碰撞的课堂,总是在这些点滴的细节中应运而生。于永正老师课堂上的主问题至简,扎实扎实的,一步一步的在课堂上落实。在不断地学习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我在《走月亮》这节课的实践中模仿于老师抓住重点设计主问题,稳扎稳打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巧用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

实践: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现代散文,在解读《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师:(板书“天堂”一词)同学们,看到“天堂”你能想到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是美好的地方。

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是啊,天堂往往是令人向往的到处都是美好的地方。(继续补充完课题)那么,“鸟的天堂”顾名思义应该是?

生: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生:老师,鸟的天堂说明鸟儿在那儿生活的很快乐呀。

师:真厉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一下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到: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反思:

于老师的课上总是抓住每一个可能生成教育的契机。在这节课中,我学习于老师围绕着这个主问题将焦点先是聚焦在课题上,接着进行详尽地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层层推进中破解问题,寻找答案,并且总结了写作方法和特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梳理文章脉络,设计主问题

实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改写、概括等方法简要地介绍故事。《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课堂上我将此设为这节课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先分析与海力布有关的人物按照先后出场顺序的是:老鹰、小白蛇、龙王、小鸟、乡亲们。有了这样的人物出场顺序,在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支架。在课堂上分别指名让5名同学讲述了海力布与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转述技巧,同时也将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了。

我引导学生,一起建立缩写的支架,开头要介绍清楚海力布,接着要讲清楚两个故事情节:救白蛇得到宝石;听到消息力劝百姓,说出实情变成石头。另外还要介绍清楚宝石的秘密:要含在嘴里才有效;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动物说什么话都不可以告诉别人,否则自己会变成石头。当然了,这些秘密可以穿插在第一个故事情节中,这样就显得更连贯了。

反思:

学生非常乐意讲解,正是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且把主要人物关系也梳理好了,因此在介绍分享的时候还是很顺畅的。有的学生在讲解的时候语言繁琐,及时提醒之后也能马上改正过来。

通过问题靶向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同时紧扣课程标准和学段目标,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增强语文能力。老师也在不断的反思中掌握新的技巧。

(四)感知文本主题,设计主问题

实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今天讲授艾青的现代诗《绿》,这首诗歌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侵染的天空、阳光等。

在跟着于老师学习主问题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每一节课中都设置一到两个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节课我的主问题是:这首诗表现的“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绿”给我带来的感觉让我很清爽。

生2:“绿”让我想到了生命,生机勃勃的样子。

生3:“绿”就是让人的心情感觉很舒畅。

(课前的初步感受。)

有了这样的初步感受,再通过对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然而这样的“链接”必须通过朗读的指导来找到彼此的触发点。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了课文,不尽人意。于是便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而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我们通过对艾青的诗歌特点来分析。下面是向学生介绍的艾青的资料: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

有了这样的了解,学生在对诗歌的感知中,又多了一份感触,同时也对诗歌中有“绿”的句子读得更有韵味了。通过对学生进行的细节指导,学生再读时,把语气的层次性体现出来,整体的感觉也很到位。)

有了这两处的细节指导,学生对“绿”带来的感受,融进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更加体会得深刻了。

反思:

对文本主题的感受需要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主问题:这首诗表现的“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来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初步感知,再到了解作者后的再感悟,到最后的对比体会,层层推进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五)体味人物性格,设计主问题

实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动物朋友”,开篇的第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名篇《猫》。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生动传神、风趣十足,对猫的深情倾注其间,令人百读不厌。

在讲授《猫》的第一课时时,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将生字词的障碍清扫结束,我们便开始围绕本节课的主问题: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在组内简单讨论过后,纷纷举起小手,人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从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样子的对比中提炼出来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抓住作者对小猫的昵称这样的细节描写等来体会对猫的无比喜爱之情。

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对猫的整体感知,再对具体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猫的特点,并对猫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

(六)对比阅读感受,设计课堂主问题

实践:

我在讲解《绿》这篇课文时,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宗璞的《西湖漫笔》散文节选,下面是选文内容: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午,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对比阅读,宗璞笔下的“绿”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1:我觉得宗璞笔下的绿表达得要含蓄一点。而艾青的这篇《绿》给人一种直抒胸臆的感觉。

师:你能通过对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不错。既然你说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是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绿》是一首诗歌,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而《西湖漫笔》是散文,主要通过写实来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了解了这些,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明晰。

生2:表达方式的不同,作者的个性不同,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不同的。这两篇的对比我发现了共同点,就是都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

师:真好,我们每个人也都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下面李丹老师再来给大家分享艾青的另一篇名作《我爱这土地》。(一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过后,学生对艾青的诗歌有了更立体的了解,我相信这样的拓展,对学生另一种启发。)

反思:

学生通过这样层层体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有了明显的提升。还有比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地体会情感更妙的事情吗?

跟着于老师学习课堂主问题的设计,是老师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提升的技能,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中对课堂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于老师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是智慧的结晶,是提炼出来的精华,值得我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不断积累不断学习。

在部编版教材中设置了关于提问的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自己通过阅读进行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激起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实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关于提问的策略单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代陆九渊的名句将孩子们融进了“带疑而学”的高阶思维课堂。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一天的预习任务加了一项:写出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

“跟着于永正老师学习主问题的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一直践行于我的语文课堂。这一次,更是将孩子们设计的问题带到课堂。在小组内互相碰撞,列出问题清单以后,有了这精彩的,参与度极高的高阶课堂。

小鑫:在课文第11自然段中,最后一粒豆子都被青苔包裹着成了囚犯了,为什么还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针对课文的一部分进行提问。)

我的问题:小鑫说到最后一粒豌豆被青苔包裹着,像一个“囚犯”,李丹老师想知道,如此“一个囚犯”,为什么却长得很好呢?

这个问题是课后一个重要点,此处就着小鑫的问题,顺势抛出,自然衔接,深度挖掘。

反思:

于老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课例有很多,受于老师的启发,再加上本课是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提有效问题。在不断学习中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于老师“儿童的语文”熟记于心。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天的特色,使教学内容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课堂呈现一种向上的姿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高阶思维所带来的学习之乐。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结合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在研读于老师的课例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方法用于实践,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认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743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2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28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85评论 1 28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5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1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60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19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0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36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1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70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27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