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活中总是会有这么两种人:
第一种人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平时在小物件上几毛几分都要计较。很多年前有个相声,说的就是一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他跑遍所有市场,省了几毛菜钱,得意洋洋,可全然忘了为此到处打车的费用和耗费的时间。还有不少老年人,为了省钱,身体有些小恙硬撑着不去医院,最后拖着拖着拖成大病。
第二种人在前一种人眼里看起来则是大手大脚——每当出了新的科技产品,只要喜欢,就可以毫不犹豫就买来试用;需要找篇论文,也不会到处找免费资源,直接付费下载;购物不一定非要奢侈品牌吧,但也绝不会去购买江南皮革厂的20元钱包。尽管有时候看起来他的消费能力也就是刚好匹配上他的消费水平而已,他们明明没有刚需,却敢贷款买车买房——“这不是太冒险了吗?”在量入为出的人看来。
我以前也不太能理解一个现象,我发现,越是有钱的人,越喜欢贷款。我想,可能是因为要扩展业务扩大生产,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或者更可能是因为通货膨胀率超过贷款利率,借钱比放在银行里能减少财富缩水。当穷人认为将钱存银行更安全时,富人为了跑赢CPI则考虑其他投资产品,用钱生钱,实现更大收益。
虽然也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应该只是就事论事流于表面,但着实也没能想得更进一步,直到我看了一本书,才算是豁然开朗。
这本书叫做《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作者是1位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1位心理学家(沙菲尔)。
为什么明明有钱,还要贷款呢?
除了经济学上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考虑,这本书告诉我们:跟有钱人相比,穷人由资源稀缺导致了心态和能力的匮乏;而有钱人没有稀缺的心态,因而也不怕资源的稀缺。
一是资源稀缺影响思维方式。
富人和穷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就在于是不是目标导向。当拥有太少时,人们视野也会变得狭窄,就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囿于当下,从而忽略长期利益,以及从根本上要达成的目标。
一个经济学上的经典故事:
一个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了5000元贷款,借期为两周,银行贷款须有抵押,富豪用停在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仅15元,银行职员发现富豪帐上有几百万,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当穷人认为借钱是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时候,富人则把他看作提升收益的融资手段;当穷人认为按揭买房要背负几十年的贷款时,富人准确地判断出未来价格预期,反而能抓住时机迅速积累资本。
二是思维方式影响行为模式。
面对可能到来的生活困难或是财务负担,穷人往往宁可回避问题,也不愿意冒险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不可否认,这归根结底也是由于资源稀缺导致的“输不起”。为什么稀缺心态会让人们无法摆脱稀缺?就是因为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有个土豪讲过他对贷款的独特理解:“债”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责任。因此,债是一种敢于对未来负责的行为。
不管我们目前是真的资源稀缺也好,还是由于曾经资源稀缺过而导致的惯性稀缺心态也好,只有努力跳出这个思维的限制,让理性回归大脑,才能拨开眼前的迷雾,作出合理的判断。
不仅仅是金钱,
时间、运气等也都存在稀缺的可能性。
就像为什么穷人精心节流却没有攒下更多钱、富人大手大脚却看起来开源有方一样:
越忙的人反而越有办法把一切事务安排妥当,拖延症患者却永远没有时间;
越是笑口常开的人越是难遇到不顺心的事,而本就悲愤的人却越来越悲催。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愿你内心富足,笑对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喔。
穷困之人会一直贫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