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长大吗,是不是还像小时候那样憧憬“如果,我能快点长大该多好!”
“你说好想带我回去你的故乡,绿瓦青砖,柳树和青苔,过去和现在,都一个样”
莫文蔚《慢慢喜欢你》里的歌词,李荣浩这样写到。
乘车沿着回故乡的路慢慢地走,看着一个个村落从眼前晃过,两两之间有大片的田地。
一眼看过去,冬小麦露出的尖尖芽,嫩绿嫩绿的,还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劳作着,那场景像极了西方二十世纪后现代的画作。
看着这些,思绪越飘越远。
上一次,沿着这条路回来是什么时候呢?嗯~已经想不起来了。
小时候,在地地道道的农村里窜着胡同长大。
那些年家家户户还都是瓦片做顶,鳞次栉比地排列着。
淘气的时候会爬上去,小心翼翼地踩在上面,可偶尔还是会有那么一个不留神,顺着一排瓦砾掉下来,狠狠地摔在麦秸堆上,而后和一旁的伙伴,相视大笑起来。
现在想一想,嘴角还总是不经意扬起一个弧度。
可那么干净又纯粹的日子走得可真是利落干脆。
不知道是不是南北方的地理差异,记忆中那一幢幢的房子不是青砖,而是红砖堆砌而成的。
少了一分严肃,多了一些热烈,没有很高贵,却是很亲和。
每幢房子也不是规规矩矩地守着一亩三分地,你那儿多一分,我这儿少一分,反倒是更促成了这种无拘束的美。
清晨,伴着稀稀疏疏的薄雾登上山顶,以那为数不多的几棵松树为友,共享这万籁俱寂的清幽。
过些时分面朝东去,看着点点光亮从远处更高的山上晕染开,把那片山映红,太阳缓缓升起,再由远及近的将金黄洒满每座山头。
深吸一口气,那是朝阳最新鲜的味道。
转过身,俯视着身下的一切,看着笼罩的那层薄雾渐渐散去,露出青瓦遮盖的房屋,伴着三两家的炊烟袅袅,还能看到高低有序的浓密的树冠,好一幅写实又生动的恬静美好。
印象中贯穿了整个村子的那条小溪流,是孩提时最喜欢玩耍的地方。
不急不缓,水又清澈见底,知名的、不知名的水草错落有致地生长在两侧,为小鱼小虾提供居住点。
那时候,总是三两好友相约着去戏耍,捉鱼捕虾,天真烂漫的,只是一群从未涉世的娃娃罢了。
……
耳机里音乐声渐渐变小,随着舅舅的一声“你们到啦!”我被拉回现实,再次远离了那个儿时的故乡。
故乡地方还是没变,味道却怎么也不再醇香。
柏油马路挺得笔直,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小街小巷居然还有了别致的名称,诸如“文明路”“百姓街”此类的,都是读了好些遍也走不进心里的冷淡的汉字。
房子很大一部分也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硬邦邦的整齐排列在小路两旁,不再那么温柔了。
再也不能看见绿瓦红砖,柳树青苔,这个故乡也不再是旧时模样。
几个春秋更迭,我在慢慢地长大,这个村子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景变了,人换了,树还在,只是当时我的那个位置,早已长到伸手都够不到的高度。
看着记忆中的事物一点点消逝,再一点点消失,我伸出手想去留住一丝温存,却总是徒劳。
长大后,故乡越走越远。
有时候,我会想,长大是为了什么呢?
读了更多的书,走了更远的路,认识了更多的人,也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以为自己离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愈来愈近,可怎么当再次踏上回家的路时,我却觉得一切都愈来愈远,愈来愈不真实。
带上耳机,放空自己,任由灵魂随处飘荡在故乡的每一个地方。眼前不知何时下起了濛濛细雨,混杂着泥土的气息沁入心脾,让人好不安稳。
是啊,不管走了多远,每当回到这一方土地,总是会毫无防备的卸下所有伪装,用最真的自己面对最真的这一切。
而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离故乡仿佛更近了一步。
长大后,好像许多感觉并不是你是我非,有个明确的界限,反倒像是共生体,矛盾的存在着。
就像对故乡的感觉,远了却又近了。
远了仅仅是因为它改变了原先的模样,近了却是它能够给你心灵上带来无比的宁静,让你有时间去思考,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而后者更让人记忆深刻。
所以啊,不管你去了哪里,有了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当你找不到自己的时候,一定记着回去看看,它总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