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标题写上,脑海里突然浮现了改写古风文的念头(或许改天也可以写)。而实际上,是想记录佛山一处从明清时代留存至今的古镇。
古镇名为“石湾”,石湾是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记载说在全盛时期,共有龙窑107座,光是制陶工人就有六万有余人,这里盛产“石湾公仔”和“石湾瓦”。
而南风古灶,则是镇里现存三座古灶中最古老的龙窑。据说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有500年的历史,神奇的是至今还在用,灶火不断。还被誉为“活的文物”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坦白来讲,单从字面并不能理解什么是“龙窖”,更别说制陶和烧窑。此前只在书本、电视里略略了解过制陶、烧陶,最有印象的是那部人鬼情电影中男女主玩陶泥拉胚的场景,只觉得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玩泥巴也是极浪漫的。
现实中的古灶却很朴实。长长的阶梯两侧是顺着山坡搭的低矮瓦房,若不是坡顶那两支高高的烟囱,还真以为只是普通的瓦房。
拾级而上,原来瓦房里面是长长的窑炉,少说也有近20米长,圆鼓鼓的炉身像极了一条趴卧的巨龙,难怪又被叫做“龙窖”。
由于古时候烧窑主要用柴,火燃烧过程中火力的不稳定,建在山坡之上的长窑正好可以通过火候的控制,柴火顺着窖炉从低往高传热,满足上中下不同位置的温差。让在窑内不同位置每一件陶器都可以因温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釉色和质感。
虽然在现代制陶业中,自动化的流水线可实现精准调节,陶瓷制品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但这样工厂化出来的成品,拿在手上总觉得少了一点灵动的美。于是,更期待某日可以再次见到“龙窖”开窖,一起发现传统手艺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