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长里短
家长里短,是结婚后闺蜜间的谈资,晒一晒谁的家婆咋咋,谁的老公是妈宝……
听过老友的那些:她大着肚子要做全家家务(三层楼),坐月子时因不做家务而被家婆投诉到娘家……老公呢?说什么了?做什么了?好友没有讨论这部分。
听过同事的那些:家婆对她说家里灯管坏了,她回答我等会儿去买新的让老公换。家婆就急了,我儿子怎么会换呢,他从来没做过这事。言下之意就是让媳妇自己换。
你不做,谁做
家里活儿,似乎约定俗成了,家婆、老公都会说“你不做,谁做”。
- 他怎么会呢?
- 他做不好的。
- 他不想做我才不求他。
- 他要我做的,我还能怎样?
- 谁叫我爱他,我就要代替他做这些。
- 女人应该多顾家。
- 男人就是这样的。
- 奇葩家婆要求我。
- 老人家都不体谅我。
“事情摆在那里,你不做,谁做呢?”于是,家里分工很明确,事无大小几乎都是妻子承担。丈夫应分的家务活、育儿活,妻子也包揽了。
我不做,谁做
别人说“你不做,谁做呢?”,其实还好,最怕的是自己说“我不做,谁做”。
刚刚结婚那会儿,我们夫妻住在工作单位附近,离家甚远,倒也过了一段分担家务活儿的时光。小孩出生后我们回到家里住,老人家帮忙带娃儿,老公就回复到儿子的状态,等着吃,想着玩,叫不醒。
- 永远记得他看到宝宝一哭就叫他妈妈抱。
- 永远记得他一周三晚跑出去打球、应酬。
- 永远记得无数个晚上,七八点宝宝闹睡的时候,我独自崩溃。
- 永远记得老公雷打不动地睡觉,我忍着剖腹产的伤痛为孩子洗屁股,换尿片,喂奶,哄睡。
那一两年的时光,我总在想“我不做,谁做”,逮着谁就跟谁抱怨老公、抱怨家婆……
奴役自己的,是他人吗?
好友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讨论“欲言又止”,我想到言外之意,更想到为什么自己不先表达,非要别人猜。
“你没有说的习惯,别人不可能坚持一直猜的。”
那些感觉被奴役的时光,我能跟谁谁谁说,就是没有跟老公和家婆摊开来谈。
“你想要什么不说清楚,做错了又生气。 ”
恋爱时双方都会尽力猜测对方所求,努力满足,婚后大家都厌倦了。我以为你懂,我认为你应该懂。
严重的界限不清,我承担不起了,却又不懂把这份责任交出去,也不懂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生气不说,我委屈不说,所有的感觉与想法,烂在心里。奴役自己的真的是别人吗?
奴役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观念。
我自以为的,正让我包揽了老公的责任,让他安然做了小孩。
孩子大了,我开始放手,老公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点点育儿技能,能带孩子去遛遛、吃饭、找小朋友串门等等,也常常他自己打机让孩子坐在旁边自顾自玩时候……
每人都是独立灵魂,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情绪和行为后果,一旦别人代劳了,久而久之就失去承担的能力。一旦代劳了别人的,吃力不讨好,还把关系推向地狱,你不做时,别人会责怪你不做“应分事”,你也会心存愧疚又极度委屈。
决定关系的不是孩子,不是老人,而是彼此沟通的意愿。
近两年,P.E.T 父母效能和非暴力沟通影响我很深,几乎是重构了我的沟通理念,很理性的语言模式,还做不到,却时刻督促我觉察自我和他人的需求,督促我恰当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
这篇原文发在公众号——我用“心理”看世界(2016-03-21)。昨晚喜阅读家长读书会,想起这篇文章,今早修改一通。
昨晚一位妈妈分享,自己常常跟孩子发脾气,于是打印了“亲生的 亲生的”贴在家里警示自己。我想,“亲生的”也很难按捺怒气,该换成“四要素”吧,沟通中默念四要素,翻译别人的话语,看透别人的需求,同时也完整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1.观察 2. 感受 3.需要 4.请求。
奴役自己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自己认为别人说了什么。
我听到的,是别人想说的吗?
我说的,是我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