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父母课堂笔记——主讲人:昔日来临
家长在面对孩子学习成绩,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不如意时有很多困惑,不知道到底哪些环节出问题了?
其实也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思维的方式出了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没有好坏。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外向。
在心理层面,我们没有办法只接受想要的,而拒绝不想要的。
比如,你没有办法只选择性的拒绝孩子的调皮,拒绝他的调皮也就同时阻碍了他的接受能力强的另一面。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性的拒绝我们不想要的情绪,你在逃避你不想要的痛苦悲伤和恐惧的时候,你只能是麻痹了所有的感受和情感,欢乐感恩和幸福也就同时离开了。
被拒绝的情绪体验带不来平和与快乐,被改造的孩子也难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心灵。
孩子过于调皮捣蛋的行为是需要调整,但调整的方式不是拒绝和纠正。而是接纳包容和引导。
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生长节奏,我们成人非认为安静才能学好,。非要孩子改变自己的方式符合成人的要求,只能是破坏了他自身的节奏也建立不起来我们希望的那种标准模式。
结果就是不仅想要的秩序建立不起来,却还弄成了破坏。
1那么建立内在秩序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先来说一个前提,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在满足或者意图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如此,孩子亦是如此。这个前提基于我们都学过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多种动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超越自我需要。
当人的底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会转为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时期表现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当下比较会很好的得到满足,这些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我们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当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了满足自尊与实现自我的需要自然就会成为激励我们的主要动力。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或许会担心孩子的行为不被及时纠正的话问题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道德品行不良等等后果。于是努力要将其扼制在萌芽之中,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大多数这样的不当行为只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家长们老师们只需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在爱与自由中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去自发的形成内在的秩序就可以了。成人看不见,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和缺乏弹性的心理容量去教育孩子,容不得孩子有一点不合规范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2 建立内在秩序的途经竟然不是要求和管控,而是爱与自由。
每个孩子都需要感受到被爱,需要感到安全,这是孩子生存的本能。他们会天然的迎合抚养者的要求满足抚养者的需要以获得生存下去的能量,无条件的爱是形成亲子之间良好依赖的基础,是自信的源泉。对孩子成长来讲,是一份巨大的能量。而如果父母只接受孩子好的一面,不接纳不允许并企图改掉其不好的一面,幼小的孩子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会迎合抚养者的要求满足抚养者的需要,短期来看,抚养者的目的看似达到了,但是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爱。长期出于有条件的爱之下的孩子是极其伤心和扭曲的,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全不自由的。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不到接纳,他们缺乏安全感。无法接受真实完整的自己,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无从建立。即使面对美好的情感和事物,我不够好不值得爱不值得拥有的心态也会让他们不敢拥有终将失去。他们或者会戴上面具隐藏起自己不受欢迎的一面来换取认可和夸赞。或者强化其不当行为用不当行为的升级来强调希望得到关心和尊重。在这样长期的错爱之下,我们纠正改造的越多越努力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承担责任的愿望和自信的能力也越弱。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希望的是得到关注,孩子自身调皮捣蛋的行为是他自身特点另一面的表现。他在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希望得到我们的关注,表达需要安全感的满足。表达他的自由意志。家长把孩子看做了被管理的对象,有一套标准去衡量评价,在为你好的信条下孩子处处受限制和管束。孩子被成人以爱的名义强力改造,服从改造的孩子可能压抑了自己的独立意志,表现出顺从,满足家长的要求和外界的期待。不服从改造的孩子可能会用对抗逆反甚至自暴自弃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没有人愿意被逼迫改变自己。不论是压抑顺从还是对抗逆反都是消耗性的负能量。如果我们听不懂孩子的心声,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只是针对其行为去意图纠正。孩子得不到接纳和包容,被关怀被爱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可能会加大声音去让你听见,。升级不当行为要让你看见。所以也就越抗拒越持续越纠正越强化。
无条件的爱重视并接纳孩子背后的一切情绪,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情绪被接纳,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觉放弃用不当行为发泄或引起注意,也更有勇气去面对不足。改善他的行为。
3当我们知晓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原则,全然的接纳孩子,真正的关怀孩子,看见孩子,相信孩子。放弃我们纠正改造的企图。当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有安全感有幸福感孩子就不再需要用调皮捣蛋的方式引起我们的关注。行为就会自然合适得体了,顺应孩子的天性满足不同特点的孩子们被关注被认可的需要,让他们获得价值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他们会自发的形成内在的秩序,更多的拓展自己的才能。
无条件的爱很令人向往,也不难理解,也很认同。
但是怎么才叫看见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呢。让孩子自由会不会变成放纵呢?
我们先要知道孩子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不是物质,不是表扬,不是为所欲为。孩子需要的是感受到安全,需要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爱,感受到自己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受到自尊,自信。我们自己原生家庭的烙印让我们的孩子也在经受着和我们一样的束缚,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寻找真正的自己。
4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建立自己内在秩序的途径同样如前所述,只是爱的对象不只是孩子还是自己,爱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拥有美好的情感,放开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想给孩子自由,先让自己自由。自由绝不是无原则的放纵,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希望获得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因为自己希望获得自由也愿意让他人自由,基于这样的人性,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长大,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和自由的价值的孩子,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家人和周围人。他们自觉地就会遵守规则。因为没有规则不自律,谁都不自由。孩子能懂得自由还是放纵吗?(举例自己的孩子,幼儿园,小学时候的经历)为做真实自由的自己感到骄傲。达成目标固然可喜,即使没有达成,也有别样的风景不期而遇。欣然的去接受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活出你生机勃勃的样子。
5有的家长问我怎么就想不到这样去引导孩子呢?我们也总是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孩子为啥还是不自律,不自信。要说有什么窍门,就只是以我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孩子而已。
我希望在家里无拘无束,得到包容,就不限制孩子,包容孩子。我希望自己在做的不好的时候得到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指责抱怨,我就接纳理解,不指责不抱怨孩子。我希望的到信任我就信任孩子。我希望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哪怕不是最好的选择但那是我的选择,我愿意自己承担,我就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承担。教育之道无非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不敢相信孩子,不敢放手,不敢放下控制,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面对内心的恐惧。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失去了本心。向孩子们学习吧,你可以拼劲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不缺少鼓励表扬孩子但孩子还是不自信,并不是我们赏的不够,而是识的太少,所谓的赏识,赏识,要有赏更要识。大多数家长只做了一小半,只赏不识,缺少了对自我的觉察对内心感受的认识,赏的越多,孩子就是越依赖外界评价和价值感。结果孩子就成了漂亮的瓷娃娃,脆弱的承受不起一点打击。每个人都需要鼓励,没错,但不用刻意表扬鼓励,欣赏支持就好。刻意的鼓励有时候还是有指向的,有我们的企图心在里面。我理解的鼓励应该是感受到的,就是说我们真心的欣赏,信任,支持,让孩子感受到了鼓励。而不是我们就想着要怎么去鼓励孩子,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接纳,欣赏,信任,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以他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让孩子自己去看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力量,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品尝过价值感满足感的孩子自尊和自我实现会成为自我激励的主要动力。同样的,我们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找回本心。回归爱与自由。相信孩子就像相信我们自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