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来春风浩荡自此始啊】
就是这样的早春时节,屋顶的禽鸟在不停地啼叫。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廿一,浙江杭州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但为什么是“苦”唤人呢?
我觉得,这是苏轼自己在纠结,去还是不去呢?
他这不是病了吗,身体和精神应该都有些懒。
但春天来了,身体和精神也是能感觉得到的,自然是有些跃跃欲试。
再加上杭州知州陈襄来邀请他,却之不恭啊。
关键是,那些鸟儿一直在啼叫,打在他纠结的神经上,似乎他再不出门,它们便会永远这样叫下去。
他站起来看看窗外,之前结冰的池水,不知何时已经解冻,微风吹过,细浪如纹,阳光下,如同片片鱼鳞,心情也开始变得喜悦。
人一生病,心境会老上几分,38岁的苏轼看着新生的白发,觉得那些与歌姬舞女的逢场作戏也成了负担。
躺在床上听到陈太守邀约寻春的鼓角声,赶紧叫小童过来整理衣冠。——到这里,苏轼还没出门呢。
这里先把陈襄与他的关系稍稍介绍一下。
当时,陈襄是杭州新来的知州(相当于唐朝时的“太守”),他和苏轼以前在京城就认识,他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新发,被外派过来的。两人不仅政治观点相似,爱好也相同,经常有诗文酬唱,还一起外出游览。
苏轼是“通判”,官职比“知州”低,但知州发布政令需要通判签字才能生效,相当于是书记和市长搭班子。
两个人关系好,苏轼请病假的时候,陈襄不仅帮他安排好工作,还不时上门探望。这回更是情字上门邀请他外出踏青。
苏轼犹豫着不出门,前面又还有一句“老来厌伴红裙醉”让我生疑。
北宋的官场,公务应酬是有官伎的,此风很盛,而且这些都是公款开支,似乎一直到民国时期依然如此,我看电影《画魂》的时候,潘赞化到芜湖上任,当地官员也请了妓女来陪酒。
不过北宋时期隶身乐籍的官伎,是由政府供养的,非知州特批不得脱籍,她们的工作由政府派遣,但只限于歌舞和陪酒,不得与官员私通。
就像我们现在想到应酬的酒宴就害怕,病后的苏轼对于酒桌上的莺莺燕燕也颇为厌恶,大约是特表示谢绝。
直到诗的最后一句,他老人家才终于出了门:“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最终是春天治愈了他——走出自家狭窄的游廊回榭,才算告别冬天的肃杀寒意,踏上这开阔的原野,拥抱这一场浩荡的春天。
万物复苏,夫子得以“大苏”。
【东坡日历】
2025年2月18日,周二,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廿一
38岁,是日,在钱塘(浙江杭州),病后,陈襄(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赋诗。轼。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廿一,时为杭州通判。
46岁,是日,宿团村镇。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月廿一,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是日,在开封,领贡举事,入试院。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廿一,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4岁,是日,在开封,撰《赐西南筹莫世忍等进奉敕书》。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正月廿一,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62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书子过送法芝(吴秀)诗以赠法芝之行。复作书托法芝致江浙友旧。轼。宋哲宗绍圣四年(1107)正月廿一,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