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上看到台大教授刘少雄的东坡词公开课,循着苏轼生平谈他作品产生的背景,体察他的本意,艺术与哲学的讨论不深,仅两个好处就令我两天看了十来集:一、对词的释义包含许多文化知识,令我全面体会到作品的美,思想的广阔。二、讲述者对词人的情感、境遇切实的去理解,对词人和他作品的转变满怀关心,拉近了我和作品的距离。
以前读过叶嘉莹讲的唐诗,似乎浅显,无惊人之语,且我现在都忘记她讲过什么,但那种阅读的方法和看待世事的态度通过她的讲述已融入到我心里。
透过以上两位的讲述,看的出他们体会到深义,如果他们从更专业的角度做美学、哲学分析,那更像是西方的研究方法。
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与古希腊哲学中把语言当作人认识的工具和认识本身不同(表述不一定准确,待我再看看台大教授讲的《活用希腊哲学》)。诗词以寄情抒情为主,思辨为次。思辨需要解剖、验证,而情感需要模糊,诗词这种形式不是为此而生。但好的诗词对时空的阐释往往给读者巨大的冲击,时空难道不是思辨的终极,时空感也是评判诗词好坏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