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两句话被人熟知。一句是“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何谓“器”?《易经•系辞》讲:“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其意思还可引申为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还有一句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也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并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孟子曾讲:“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翻译过来就是“鸡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跖一类的人。而舜和跖的区别就在“利”和“善”的不同。
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谓深远,每个朝代、各个时期舍生取义、大义面前视利益如粪土的大有人在。
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人格和操守,要尽量地阔大而周全,不应更多地局限自己,要恪守自己的价值观,分清义利、懂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品格既是理论上的,思想观念上的,更是实践性的,付诸于具体行动的。所谓知易行难,面对利的诱惑,面对相的约束,能够超越而不是妥协很多时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才有历史上那些为后人称颂的君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