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街”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一言不合就开始问候互相家庭,这是最低级的骂人方法。
这种骂人法激烈一点,最后大部分以打架,被协警请喝矿泉水收场。
既没什么技术含量,更没有风度涵养。
骂人才不是张嘴就来,明明是个技术活。
怎么有文化,有技巧地骂人,还能让被骂的人没脾气,有脾气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这是本事。
骂完了人,还能洗白自己,青史留名。
那就是天才了。
这位天才就是唐太宗时期的魏徵。
靠“骂人”洗白黑历史
提到魏徵,大家心里大概可以描绘出一个在朝堂上怼唐太宗。
不依不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的伟岸形象。
这是魏徵没错,不过这只是魏徵在太平时代的一面。
而在隋末这样的乱世,魏徵表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代名臣贤相的样子。
魏徵本来在隋朝当地方官,由于官太小了,他就投身到了反隋大军。
当时他投靠的是瓦岗军李密门下。
在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以后,李密投奔了李渊。
估计这时候李密也不太看重魏徵,魏徵顺水推舟也投奔了李渊。
李渊不太看好这些投降派,一直碌碌无为的魏徵就想借着劝降李密部下李勣的机会好好展现一下身手。
这件事刚办好,李渊还没来得及夸魏徵。
魏徵就被窦建德的部队俘虏了,魏徵的运气也是挺差的。
被俘虏了以后,魏徵又投降了窦建德。
在窦建德被李渊打败以后,又转投李渊。
被安排在太子李建成门下,作为李建成的谋臣。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后被杀,魏徵再一次投到李世民之下。
六次改投门廷,六次易主,这在封建王朝简直是作为臣子最大的禁忌。
为什么到了今天几乎没有人去诟病魏徵的这段历史呢?
历史上关于“投降”这个词,哪个人不是被喷得狗血淋头?
要求投降的秦桧死了千年都跪在岳飞墓前。
投降魏国的刘禅当了两千多年扶不起的“阿斗”。
清代的《贰臣录》记载了多少明朝投降的官员,一辈子给他们打上“贰臣”的烙印。
可从来没有人评价魏徵是一个贪生怕死,奸诈狡猾的投降派。
一是因为李唐王朝作为北方北周后裔,并不是特别看重儒家忠贞不二的那一套。
最大的原因还是魏徵的个人能力太强了,后期太有作为,洗白了他前期多次投降的污点。
有技巧地骂人方法
魏徵在投李世民之前,运气极差,简直烧高香都救不了。
投李密,李密败了;投李渊,李渊看不上;投窦建德,窦建德败了;投李建成,李建成死了。
一直到快五十岁,魏徵的履历也仅仅是劝降李勣,窦建德赐称号而已。
眼见这一辈子都过去大半了,魏徵不觉得灰心是不可能的。
就在他灰心丧气的时候,李世民重用他了,封他谏议大夫。
这是一个专门提意见的官职,也就是说魏徵是奉命骂人。
在魏徵心里这大概是自己一展宏图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他没有道理不好好把握。
当一个提意见的官,最要紧地当然是提意见,让皇帝接受。
开启“骂人”模式的魏徵绝不是个愣头青。
“岭南的部落首领好像叛乱了,发兵镇压吧?”
“陛下,我们哪有这么多兵啊?有没听到人家攻城略地的消息算什么叛乱?别把本来不想反的人逼反了,陛下这么聪明,就不能先派个使者去探探风吗?“
结果岭南的部落首领真的没有谋反。
“为什么大臣总看不惯我儿子越王李泰?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上朝,大臣又跪又拜的,你们眼里还有我这个皇帝吗?”
“我们是您的臣子,您的儿子也是您的臣子,臣子对陛下效忠是应该的,没听说过臣子对臣子效忠的。你少宠爱一点越王,我们不就对他没意见了吗?还有您真的要学隋文帝吗?请不要这么贬低您的雄才大略好吗?那位朋友建立的国家二世而亡了。”
结果太宗取消了不少对越王的优待。
“我最近要娶一个郑家的小姑娘当夫人,你们觉得好不好?”
“郑家小姑娘许配过人了。“
“什么?人家说没有啊。”
“您老爸也娶过许配过人家的女孩,没成功,就给人家穿小鞋。人家怕您也学您老爸那么不大度,不过我知道您肯定不是这样的。”
“那行吧,不娶了。”
这些差不多就是唐太宗和魏徵的日常对话,件件事好像都是客客气气,里面拐着弯骂人功夫一点都不少。
结果唐太宗被骂了半天还直点头。
这就是技巧,有些话魏徵不得不说,但是一定要说的有水平,先要夸太宗,把他夸得像朵花,然后要贬别人,贬得不如泥。
得出结论:你不按我说得做,连泥都不如。
魏徵在唐太宗手下短短十七年,上疏给皇帝提意见不少于两百次,当面直接骂人更是数不胜数。
气到唐太宗回到后宫想杀他,吓到唐太宗看到他不敢提出去玩。
就这么气,这么怕,从没有动摇过魏徵在唐太宗心里名臣要臣的地位。
可见魏徵多么有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