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前在路上认识一位朋友,虽然近年来已经很少联络,但是她的一些话我并没有忘记。她说:
我常常对生活感到失望,每隔一段时间,我总是想要离开现在的地方,去别的什么地方看看,虽然有点逃避现实的意思,但是每次看到那些雪山啊、星辰啊、大海啊,就真的感觉被治愈了,又有了一些活下去的勇气。
我的这位朋友是属于那种严重“表里不一”的典型。她的身材相貌,走软妹路子倒是很适合的,可她骨子里偏偏是个顽固的“汉子”,走的路子都挺野。
她对人世的失望,有她自己的原因,在此我不便多说,简言之,跟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偏见有关。
留一头短发。皮肤原先也是白嫩水灵的,自从迷上长途旅行后,也就往深色人种发展,一去不复返了。
她骑车。从成都去拉萨,又从拉萨出新疆,川藏线和新藏线都走过了。这两条线一直都是骑友的经典路线,尽管每年都会有人死在途中,尽管质疑的评价也一直有,但是我知道他们在路上得到的快乐,那种独孤、艰辛和狂喜带来的满足感,是很难从别处得到的。
白天累的快散架,晚上跟同伴们一起露宿荒野,搭帐篷,住桥洞。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氧气变得奇缺珍贵。你躺下,听见自己的心脏咚咚作响,你知道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人烟,你不知道有什么在暗夜里出没,大风刮来刮去,头顶繁星满天。不安和危险?到处都是。但是那种真真切切活着的感觉让你感到幸福。
02
当然,我不是号召大家放下一切,立马去买自行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长途旅行。
每一次行动都需要付出代价。野路子之所以是野路子,是因为那本来就属于少有人走的路。就像我那个朋友,为了维持体能,每年都要坚持长跑,人也黑了腿也粗了,每次回来也还要为重新找工作而苦恼。
我也并不认为此种生活方式就值得效仿。相反,我很同意“人生若是不吃苦就能蒙混过关,就最好不吃”这类说法。
我其实想说的是:我们要学会跟更大的事物保持链接。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它们都比人类要伟大得多,永恒的多。在我们的头顶,是浩瀚无边的宇宙星空。在大海面前我们是沧海一粟。在亿万年形成的喜马拉雅山面前,我们的生命就像弹指一瞬,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们平时很少想这些,是因为它们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没有什么“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正在渐渐失去跟大自然,跟世间万物连接的能力。
人在小时候,是觉得自己跟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心理学家声称,小婴儿会感觉自己和宇宙是一体的,万事万物没有间隙。随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才逐渐分离,自我意识产生。
小孩子还会保有这种与万事万物相联系的天性。我们难道没有被头顶的星空忽然打动的瞬间?我们曾感觉自己跟那遥远的星星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这样的联系,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淡忘了。
03
大自然会给人以某种神奇的疗愈。
那些把自己放逐到荒野里的背包客,那些冒着生死去攀登高峰的冒险家,那些独自去往戈壁丛林的莽汉,并不只是为了看到绝世的风光,也是为了治愈内心深处无可告人的孤独。
我一直对荒蛮之地的旅行很感兴趣。去年,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狂野之地能给人带来慰藉,这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人类建起村庄和城市,聚居在一起,区隔开危险而不可把控的自然。但是人类在建造城市的时候,也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牢笼。远离自然让人感到无可名状的失落。而荒蛮之地包含着一种更加原始更加强大的力量,它让人感到自己在宇宙间的渺小,从而能够抛下诸多烦恼,重新找回个人在世界之中原本的位置。
人之所以痛苦,大部分原因是太自恋了。大自然可以教会你一个残酷的真相:
你不重要。
奇怪的是,了解到这一点,你居然不愤怒,居然不沮丧,而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有时你居然还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简直神魔附体的幻觉。
04
在西方,有个美学概念,叫做“崇高”。
简单的说,崇高是一种有点矛盾的感受,崇高之物引起人的赞叹敬畏,又引起人的恐惧不安,同时还夹杂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感。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人E.博克把“崇高”解释为一种“保全自己”的冲动,且由此带来的精神感受。
在汉语的语境里,“崇高”更多的指向道德价值。但是人的精神感受是早于伦理道德的,它本身并不存在善恶之分。中国古人会把一些具有“崇高”审美的对象,用“大”来描述。我们把陆地称为大地,把海称为大海,把自然称为大自然。
去大自然里体验崇高是最直接的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得到荒野里去。文艺作品、科幻电影和国家地理的纪录片,同样能把我们从现实中拉出来,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
古希腊人崇尚悲剧。悲剧里的“命运之无法战胜”的核心命题,岂不正是崇高之物带给我们的感受?这种崇尚悲剧的审美倾向,从荷马时代,到古罗马的哲人,到莎士比亚,一直流传下来,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灵。
我很喜欢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读过很多遍。
在古巴的墨西哥海湾,一个老渔夫已经八十多天没有捕到鱼了。这一次,他终于逮到一条大家伙。经过几天的奋战,他才制服这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但是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最终老人的大鱼被鲨鱼们啃噬干净,只剩下了一个白色的巨大骨架。
小说最感动我的,是老渔夫在大海里孤身奋战的场景。他总是自言自语,一会跟那条大马林鱼对话,一会跟自己对话,一会跟星空和海洋对话。他已经老了,但依然跟世间万物保持着链接,像一个孩童那样。
老渔夫失败了么?好像是的。但是海滩上的人们对着那座巨大的骨架啧啧称奇,惊讶赞叹,而老人在他自己的小屋子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
哇,又是个大家伙。
05
我们为什么旅行?所谓的诗和远方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旅行的本质就是去跟更大的事物,更广阔的世界去连接。所以即使在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尽世间万物的今天,依然有人冒着风雪上路,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流放到天边去。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远行。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而且很少人可以一直陪着你走到终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独自面对前面的路,身上带的干粮永远不够吃。我们一定要有自得其乐的能力,学会与世间万物保持某种神秘的联系。
人生并不长。不要让那些速朽之物和方生方死的情感塞满了你的行囊。
祝你旅途愉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