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气质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张载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过的忘掉,剩下的就是修养。这无不说明,读书修炼的东西不只是藏于头脑里,而是充溢于人的全身。在人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就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

为学之道,首在变化气质。学养有素,自然气质不凡。杨庭显说:“学者涵养有道,则气味和雅,言语闲静。临事而无事。”朱熹曾说:“为学,必须于平日气禀资质上验之,如滞固者疏通,顾虑者坦荡,智巧者易直。苟未如此转变,要是未得力尔。”学养变成了性情,“是故性定者,其言安以舒;养深者,其言静以肃;内直者,其动简;德盛者,其言下。反之,而躁安、轻浮、繁扰、骄泰生焉”(许孚远语)。学而变化性情,铸成气质,其实就是自我不断自新完善的过程,最后铸成炉火纯青的圣贤气象。

学养成不俗的气质,平素受用无穷。明儒陈献章说:“学者先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此言最可玩味。言语动静,便是理会气象地头。变急为缓,变激烈为和平,则有大功,亦远祸之道也,非但气象好而已。”一个人气象好,要吓退小偷,驱走强盗,恐怕并不是怎么可靠。但在常人眼里,确有令其肃然起敬,不忍冒犯之效。正如朱熹所说:“持养之久,则气渐和,气和则温裕婉顺,望之者意消忿解,而无招咈取怒之患矣。”

何以变化气质?先儒们反复强调的是为学,持养,见之于言行。如大家都知的: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如明代大儒罗汝芳就说:“亲亲为大,若做人的常是亲亲,则爱深而其气自和。气和而其容自婉,一些不忍恶人,一些不敢慢人。所以时时中庸,其气象出之自然,其功化之浑然也。”除了读书,还要在言行上用功夫。首先从自己身边近处着力,对待家人,对待同事的态度要有所改变。

气质不只是一人之修养,它形成一种氛围,制造一个气场,使处在其中的人无不受到影响。“游定夫访龟山(杨时),龟山曰:‘公适从何而来?’定夫曰:‘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龟山问其所之,乃自明道(程灏)处来。”见修养气质非凡之人,如坐“春风和气”中,自然是身心舒畅,言动自如,何人不向往呢?

一人的气质,变一群人的气质,改变一社会的风气。要形成和谐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从变化自己的气质着手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宋儒喜欢讨论的问题大致只有两个:“本体论”和"修养论"。 宋代虽涌现了众多大哲,他们之间也多争论不休,但对以上两个...
    KafkaG阅读 2,148评论 0 4
  • 曾国藩本来就是一个资质平庸的无能之辈,至少年轻时候如此。 曾国藩家里也算有点小钱,是个地主,自幼学习也算踏实,因为...
    每天进步1点点阅读 660评论 2 3
  • 身家国天下,皆一气之抟聚。人生先有体魄,后有魂气。体魄归于腐败,魂气则长流行。西方人重体魄,主向外寻求,而生命乃限...
    溪山心隐阅读 383评论 0 0
  • 不使动心忍性,以大其所就乎?金之在冶···君子素其位而行.变化气质.此篇真的有好多地方让我心中澎湃万分.困惑、不解...
    小风发美道阅读 585评论 0 0
  • 主题:思维导图练习 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有很多技法和心法需要学习、理解、练习,那么从哪些方面来训练呢?总结了一些好的...
    沈阳一庄晓娟阅读 466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