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孩子想要一只陆龟作为自己的圣诞礼物,于是他让孩子自己画出龟的各种种类,并且配上了特征,最后做出选择想要一只什么样的龟。看着一个六岁的孩子画的栩栩如生的各种龟,旁边配了他们给孩子送的一只剃刀(龟的品种),还有一脸喜悦的孩子。
这个朋友是我朋友圈中教育孩子的楷模,夫妻本就是才华横溢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还能以平和心态,润物细无声的让孩子自由生长是件很难得的事情。
他是有名的设计师,但是在孩子美术教育上却从来没有指手画脚,他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孩子亲身感受各种美,工艺之美、自然之美,他说在去伦敦之前,大家都说不需要带孩子,因为即便带孩子他也不会有什么记忆,可是一趟伦敦之行回来之后,他惊奇的发现孩子的画中多了很多在大英博物馆所看到的元素。并且,从最开始的简单构图之中,多了很多的连续构思,开始从独立个体画像场景画转变。
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看到过各种款式的熊孩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在蓝色港湾,一个孩子骑着平衡车,必须要走S型,然后妈妈制止多次无效之后,转身离开,并且带走了爸爸,孩子开始不以为意,但是渐渐的看着父母越走越远开始着急了,大喊道撕心裂肺,叫着妈妈回来,妈妈依然往前走,然后孩子突然骑着车子就冲向车行道,周围人赶紧跑过去拉住,孩子的爸妈焦急赶来之后,看到被拉住的孩子,又是一顿骂,孩子的反抗、哭闹、父母的责骂混为一体。
很多父母都会说,你看为什么你们家的孩子就这么可爱、懂事、听话呢,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软硬不吃,熊孩子不是天生的,你也不是。
一个孩子对于外界的情绪和态度,基本上就是他身边最亲近人与他沟通方式的映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的行为,反射出的是为人父母的不到位。
现在我们常常在讨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印记,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性格特点都会在童年生活中找到对应,这些印记伴随着一生,即便成人之后意识到也很难改变,除非遇到重大、突发事件。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因为五音不全,所以在幼儿园常常被老师批评,所以对于这件事,一直无法释怀,直到现在我几乎没有在KTV唱过歌,但是好在由于父母奉行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所以有所缓解,但是我的状态不稳定,常常会在某些时刻爆发强大的自信和能力,却也会在某些小事上陷入畏惧情绪,难以向前,我很难根除这些性格里面的事情,能做的是尽量的去平衡这种状态。
所以,当我们在回溯过去的时候,我们一定可以看到那些遗憾,那些幼时接受到的教育给自己的影响,但是看到之后,一定要记得,如果我们不从现在改变,那么,我们身后的孩子依然会再次陷入这个循环。周而复始。
因为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熊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