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就早早在我们的耳边萦绕,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更畸形的是,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别人家的 孩子”一定就是那个听话的、顺从的孩子。因为孩子一旦听话了,似乎家长这份工作就会轻松不少,我们不再需要花大力气去纠正孩子那些“不良行为”;不用成天监督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不用每天催促孩子早点睡觉早点起床......而现实中,“别人家的孩子”实在太少,更多的是这样的情况:
宝贝,刷牙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给牙齿洗个澡吧。孩子回答:“不行”!
宝贝,玩具不玩了,就要收拾好,把它们放回原处。孩子回答:“不行”!
宝贝,如果你也想玩那些积木,你可以先征得姐姐的同意,用抢的方式是很不礼貌的,姐姐会感到很生气的。孩子回答“不行”!
。。。。。。
今天,我不讨论上述案例中运用的育儿方法是否正确,因为任何的讨论都需要预先划定一个界限,如果不划清界限,那任何讨论都会无疾而终。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也很有意思,都是——不行!(这也是我1岁7个月的小儿子每天的真实写照),你是不是也曾经或者正在为这样的回答所抓狂呢?不着急,咱们慢慢来。
据统计显示,英国孩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不”。不,是一个美妙的字,当一个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自己和养育者之间划了一刀,他在告诉养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不”是最美的内在语言,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能够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心理学上管这个叫做自恋,也就是做自己。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生命轮回的基本。然后,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却把“不”给弄丢了,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很多人的口头禅都是:无所谓、没关系、都可以、都行、好、ok、对......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几年,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神,当孩子生活在父母“听话”的期望下时,他们会努力地去回应父母,满足父母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是多么想在关系中说“不”。
反观一下自己,当我们太容易说“是”,而不能说“不”的时候,我们在就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貌似很友善,但在态度上就会是消极、被动、封闭的,甚至是沉睡的。所以我们可能会答应参加同学聚会,尽管自己可能觉得并没什么意思,全程一直在玩手机;我们可能按照父母的意思跟一个自己并没有感觉,但是在父母看来很不错的对象谈恋爱,每天机械式的发着“吃饭了吗?”、“晚安”;我们可能会消极的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方案,尽管内心明明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也懒得或者不敢表达......
所以,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能够活出真实的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那些听话、顺从的孩子。都说孩子是最好的老师,越是深入到父母的这个角色中,就越发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是纯真的天使,他们只是在自然地、本真的做自己,但是我们自己呢,很可能早就失去了那份生命的本真,可能早已没有像孩子那样做内心真实的自己,我们习惯了顺从、迎合、随便......生命如此美好,如果没有机会为自己而活,如果没有机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怕是一点点,一部分,那将是多么的遗憾和可悲。所以,请一定珍惜、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每一个“不”,因为他们尚且有勇气表达真实的自己,这太可贵了;所以,请一定好好重新觉察和认识自己,去发现和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即便他不够完美,因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那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