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孚是我们家乡陕西岐山的杰出人才,是我哥关系很要好的老友老同学,也是我的好友。他十多年前在中科院有机所读博士,毕业去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后来科研报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在西北大学做博士生导师、教授,一直到现在。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和仲孚兄在西安小聚,话题很共鸣,思潮澎湃,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多小时,让我很受启发, 小记以做日后反刍。
话题1:对工作的热爱
在我身边事业做得很成功的朋友,我发现他们普遍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一点在仲孚兄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带我参观了他领导的几个实验室,虽是长假,但有数位博士依然在做实验。仲孚兄饶有兴致地给我介绍非常高深的质谱仪、分离器等,这些先进的实验仪器他如数家珍,从他的语气和笑容中我读到了他对科研的由衷热爱。
仲孚兄告诉我他很喜欢搞科研,这十几年以来主要聚焦在糖等领域的研究,乐在其中。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要耐住寂寞,在反复的实验、思考中求索,能有这样的心态和毅力,实属难能可贵。他现在带的博士生就有20多位,毕业的博士生加在一起超过100位了。2015年8月份,仲孚兄获得了这个专业的国家级尖端科研奖项(全国只有三人获得该奖),像他这样的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全身心投入的科学家,是国之栋梁、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中流砥柱。
仲孚兄让我看到了踏实做事、热爱事业的魅力和价值。其实,何止科研需要淡泊明志、戒骄戒躁、宁静致远地倾心投入,经营企业、经营自我、做好任何工作也都需如此,这个时代很缺、很需要这种精神!为仲孚兄的心态、毅力、成果大力点赞!
话题2: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
闲谝中,谈到中美高等教育差异的话题。我未在海外留学过,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仲孚兄娓娓道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开放性高,老师主要是以启发为主,国内高等教育依然灌输的色彩浓了些。美国大学生单间住宿比较多,国内大学生住集体宿舍比较多,这个现象差异的背后是学生自律性、对个人隐私的看法与角度、个人独立价值观的形成等因素,细谈起来话长。
话题3:对子女的教育
仲孚兄的成就很有名气,常有亲朋好友来向他咨询诸如子女高考报志愿的问题、啥时候出国留学好(大学毕业、高中毕业、,还是初中毕业去留学)等问题,甚至还有家长这样问他:您能推荐一下,看孩子读哪个专业将来既工作好找,又收入高,还读起来轻松?
作为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视野的教授,仲孚兄说他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些惆怅。他认为家长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少家长依然认为考试成绩是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似乎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艰苦努力的结束,其实在他看来这更应该是一个人新阶段成长的开始。家长如果有浮躁、功利的心态或风格,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家长学会尊重孩子的思考、兴趣、特质、特长时,当家长认识到一个社会职业人士需要多元的综合素养时,当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做必要的传承时,上述家长的问题可能就成了伪命题。
话题4:对文化的朴实解读
在我们老家,起名字常含有“让”“贤”“善”“恩”等字,如:让科、恩科、广贤、明善、福善、恩让等,以前没多想过这些字的内涵,经仲孚兄一说,感觉很有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粹在其中。就比如这个“让”字,让老人长者吃饭坐上席、给客人揭门帘让客人先进门、让小孩看戏站前头、让新客吃头一锅汤、吃饭见外人也要“让”一下、为人处世忍让一步天地宽……“让”体现了纯朴的民风和崇文尚礼的涵养。“温廉恭俭让”,这些咱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好好传承!
仲孚兄一席谈,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151007于陕沪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