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讲的是一个遭受枪击濒临死亡的男人,意外的成为研究院的试验品进行了“换脑”手术,随着身体的日渐恢复,男主发现自己的性格骤变,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操控着自己的大脑,因此恋人疏离、嗜血杀戮、残忍决绝,究竟捐赠者给予他怎样的生命密码,他从寻找真我、放弃自己到绝境重生,我们看到作者笔下呈现出分裂的人性、心理学解密、政府一己私心对医学的粗暴干预、爱情的矢志不渝、原生家庭对于性格塑造的灌入等等现象。
作者写的是推理小说,然而其中每一个切片都有着现实意义。这次我们不谈东野圭吾式小说的缜密推理,不谈作者丝丝入扣的叙事方式,我们谈谈看《变身》的时候,作者渗透在主人公身上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作者不仅会讲故事,更懂得透过故事,跟纸笔外的参与者聊聊天。
关于工作:别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主人公阿纯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工作和爱情。
作者用出事前后的两种状态呈现出不一样的工作心理,让我们看到身边存在的两类人群。没有受过伤的阿纯在车间里日复一日的做着流水线式的工作,工友们之间不存在喜欢或者讨厌,大家为了争取这一份不多不少的工作,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遇事不会有人积极解决问题,也绝不会有人有类似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
接受过手术的阿纯从一踏进车间就表现出了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那是一个透过他身体发出的声音:
>>看到我,上司们的反应大同小异——先是满脸吃惊,接着怀念似的眯起眼,然后开始说话,语气听起来简直像是每时每刻都在为我担心,但他们在我住院期间没有捎过一句问候。
这是最真实的人际关系常态,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习惯做出种种假象以掩饰自己的虚伪。
看到工友们的工作状态,阿纯不在是之前那个低着头小声说话凡事得过且过的人,他对眼前的景象发出的感慨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 低能无聊的人太多。说他们勤勉,不过是因为不会合理分配时间;说他们积极,不过是逃避其他困难工作而已。即便说工作只是生存手段,也没见他们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爱好或特长。我真是每天都在失望。
阿纯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工作流程和效率提出改进意见,勇敢的承担了最难干的活儿,又遭遇到工友们的联合攻击:
>> 不用害怕酒井。他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弱者。看到别人做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会懊丧地认为,假如有机会自己也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 不顾自己的无能,去埋怨别人积极工作;不能理解别人的工作,就自我安慰说反正人家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工作时懊丧自己发挥不了独创性,可实际上一点也不努力,也不想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读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曾供职一家大型央企,每天早晨我会去的很早打扫卫生,各种工作我会积极应对,不断的改进方式高效完成,发挥特长做很多自己职责以外的事情。可是从表面上看,我和办公室那些做事拖沓、领导在的时候面对电脑工作,领导走了之后看电影的“前辈们”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呈现在别人眼中的工作场景基本是一样的,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她们还会时不时的善意提醒我,有些事情不好做,为了维护办公室平衡。
和公司领导一起聚餐,部门领导让前辈大姐带我去敬酒顺便介绍我给领导认识,站在我前面的大姐举着酒杯和领导寒暄了自己的家事、展现了奉承技巧之后,扭身离开,然后追悔莫及的对我表示忘记“引荐”的歉意。这样的片段多的我都想不起来。
后来我在年终聚餐的时候独自一人连喝三杯白酒,领导对这个“小丫头”多年念念不忘,让我从“经理”改口叫“叔叔”;后来我一个人包揽了公司所有的新闻稿任务,突破了国家级报刊零上稿的历史并且在兄弟公司遥遥领先;后来上报集团的通讯稿只要不是我写的,基本一改再改都无法通过,能够做到一稿通过的只有我一个人。
后来我离职了,离职很久之后,主管宣传的负责人找我,请我做公司的兼职撰稿并且开出他们认为不菲的薪资,我拒绝了。
我用十年看到了人们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浪费生命的事情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也终于经过那段近十年工作的历练,发现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自由和平等的空间,也终于在获得这份自由后,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更大的能量。
关于生命:在绵长的时间长河中寻找答案
关于生命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各个角度切入都有着探讨不完话题。东野圭吾在这部书中给予生命一个特定的场景,也把关于生命的探讨微缩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这个特定的场景是什么?是一个“起死回生又生不如死”的过程,阿纯遭受致命枪击,子弹穿过头颅,能够存活的几率很小,无论医学研究院出于怎样的目的,医生最终让他活下来,他能够生活自理、思维清晰、记忆正常,看上去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差异。
可是真的没有差异吗?起死回生又为何生不如死?阿纯被植入的脑片并非来自最初医生告知的捐赠者,当他发现曾经的爱人令自己觉得厌恶,当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容易被激怒的人,当他发现身体里另一个充满暴力血腥的人正在疯狂的滋长,片刻安宁的阿纯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有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可现在,我看着以前走过的足迹,却难以相信那是自己留下的痕迹。活了二十几年的成濑纯一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悲伤的阿纯发出了内心绝望的呼喊;重生和一点点失去自我不一样。
生死之争、手术对错的矛盾在这里用并不激烈的方式达到了生命探讨的深处。负责阿纯手术的教授说到:
>>当你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救你的命需要移植别人的脑,并且以后会有人格变化的可能,你会接受手术还是情愿就此长眠地下?
是啊,一边是告别这个世界,一边是生的希望,然而活下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接受活着带来的附属品,面对这个问题,多数人都无法即刻给出简单的答案吧。
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给阿纯进行换脑手术的教授,背后一是有政府的强大势力,他们为了满足权利的欲望,期望通过换脑手术的施行延长生命;一是研究的需要,做为脑学科研究的从事者,教授从学术角度希望得到更大的突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于是这两类人怀着不同的目的促成同一件事情,即使过程中会发生种种危险他们也不惜代价的掩护,即使手术违背伦理道德他们仍会孤注一掷的进行,阿纯成为了实验品。
通过阿纯的世界,能够看到手术之后的问题,如果手术成功,那么如果植入的脑片和被救助者存在父女、母子关系;如果捐赠者是一个性格暴戾的人;一系列的伦理问题都会暴露无遗。从挽救生命角度的成功和植入脑片带来的人格损伤,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失败与否。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也把问题留给了读者。
关于爱情:人性深处最后的温暖
曾经的阿纯爱着那个脸上长着雀斑的姑娘,那些关于雀斑的描述,让人看到一个身在爱中,看到一切小小的细节,在别人眼中的瑕疵都是爱人心中的完美。
手术后的阿纯在面对爱人的聊天时,也曾饶有兴致觉得可爱至极,此刻却不自觉的捏碎了手中的玻璃杯,曾经的爱意化作此刻的无趣甚至憎恶,混在流出的鲜血里,一起埋葬了爱情。
所以啊,同样一件事情,爱你的人和不爱的人心境竟然如此天壤之别。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喜欢他的懒惰她的碎碎念,他的高矮胖瘦最适合,她的美丽与世界无关;喜欢一个人的时候,雾霾之空也可以云淡风轻,城市倾倒也内心归属。
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处心积虑设计的浪漫不是惊喜都是惊吓;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对方的侃侃而谈反倒味同嚼蜡
“我忘不了自己曾爱过你”,这是阿纯在残忍的杀害肢解了研究所女助手之后,扼住曾经爱人的喉咙在最后一刻发出的内心独白,也表现出东野圭吾式最后的温暖。
是的,即使变成嗜血恶魔,爱情终究在生命最后一刻,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哪怕只是灵光闪现,也因此拯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爱,是最温暖的所在。
东野圭吾笔下的爱情不是告诉人们爱情的样子,而是述说着爱作为源泉生生不息的力量。
《变身》涉及的探讨,不输《白夜行》,浅谈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