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朝: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公元1368—1644年)
官逼民反:内外交困的大明皇朝
“北虏”制约着明朝的财政,“南”影响着明朝的通海;援朝战争导致辽东精锐丧失,辽东精锐丧失在一定意义上导致女真的发展无控;女真的崛起,导致明朝对辽东的用兵,从而加派田赋;田赋的加派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催生了各地的民变;民变导致内乱,内乱加剧外患,大明皇朝便在这内忧外患之中,轰然坍塌。
危机从嘉靖中叶开始,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临北京,明朝加征“辽饷”,但也是实属无奈。加派的结果很快就呈现出来。天启二年,关中连年遭灾,当地官员催粮征饷,人们揭竿而起。朝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辽饷,使得之后著名的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也投身民变中,这就是被称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局面开始形成。
崇祯八年,对于明朝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由于各路官兵的重压,多路起义军被赶过黄河,13家72营共同商讨如何协同作战,最后决定兵分五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官兵的分路围剿,农民军损失惨重,高迎祥战死,张献忠等人向明军投降,李自成等人则潜伏在山区。
崇祯九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自认为是合法的中原之主的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崇祯十一年,大清分两路进关,正在对付农民起义军的明军,奉命增援北京。
大清的行动拯救了农民起义军,官兵一撤,张献忠等人趁机重新倒戈,向明军发起攻击;李自成则从陕西进入河南。从此,张献忠部在长江一线活动,建国号为“大西”;李自成部则在黄河流域活动,建国号“大顺”,形成了既分工又相互竞争的两大势力。他们客观上与“大清”南北响应,明朝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东进,一路上势如破竹,三月,攻入京城,崇祯皇帝仓皇出逃,吊死在景山的寿皇亭。
明朝的灭亡,其中的教训极其惨痛。随着李自成的迅速败亡和清朝的入主,中国进入新一轮的再破坏、再恢复之中,距离大航海时代、距离世界发展潮流,也就更加渐行渐远。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