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谈目的和目标,杜绝“道德捆绑”
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和目标,那就只关注明确目的,认清目标,杜绝“道德捆绑”,
1、首先,自己不必事事都赋予道德意义。
有些事一旦“被道德化”,就难免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拿着“道德许可证”,什么险关都可能敢来一闯。
比如,想要减肥,早起。。。如果“道德化”,反倒容易因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道德的”,就放松了警惕,反倒放心地让自己吃个冰淇淋再睡个懒觉——自己会对自己说,我又不是“真的就是这种人”。
我又不是天天吃,我又不是天天睡,我已经很坚持减肥了,我已经早期很长时间了,只一次,不能说明什么。。。。觉得自己不是真的这种人,往往就会真的做了这种事。
因此,别给自己绑上“道德”了。同时,既不自己捆绑,也不被别人捆绑。
2、把行为捆绑上道德,还有一个风险,是道德的摇摆,也就是有被别人捆绑的可能性。
有些人能严格奉行“道德”,其中一个制约条件是“怕”。有怕下地狱的,有怕老爹不给钱的。各种真害怕,能对某些行为起到控制作用。
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能让我们真害怕。反而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好人”,而且我们还容易受到其他好人的影响。
比如,下决心攒钱,也做到不必要的东西不囤了,坚持好久断舍离了。可是,一刷朋友圈,一篇“女人就该善待自己”,顿时自己对自己说我就是那个应该被善待的女人。
刚下了决心要学英语,交了钱报了班坚持上了几天的课,一刷朋友圈,一篇“中国人只需学好中国话”,再来一个不转不是中国人,让自己顿时理直气壮地今天不去上课了。
所以,提醒自己,别被别人“道德捆绑”了。
二、达成目标才是检验行为的唯一标准
扔掉“道德”捆绑,那就来一个目的和目标的技术层面的捆绑吧。告诉自己,目的明确目标达成才是评价自己的某个行为的唯一标准。
自己打算做成一件事,比如,减肥,健身,读书,写作,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基本都能做到。目的要明确,目标要清晰,甚至要具体化到可量化,这些内容大家普遍都认同。
在这个道德许可效应话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在思考目的、确定目标时,只拿目的和目标做考核标准,在那些明显与自己的目的和目标相违背的诱惑面前,不给自己“对与错”、“好与坏”这类的道德层面的压力。
压力没了,压强就没了。没有压力和压强,也就不必动摇了。
这就是所谓“不忘初心”。在诱惑面前,问,我初心是什么?
我的减肥目标是30斤。我就明确告诉自己,胡吃海塞,不锻炼,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是与减肥目标不相符的行为。
不符合目标,自己说对也不对。
符合目标的,你说不对我也做对。
不关注合理不合理,而是要关注,这事符合自己本来的目标吗?
别怕有病,我这有药——
三、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当成是目标本身。
目标是目标,行动是行动。行动得再好再多再辛苦,只要还没有达成目标,就是还没有达成目标。所以,不要因为积极的行为值得称赞,就忘了自己本来的实际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减肥30斤,达到减肥30斤才是目标。在减肥过程中的所有伟大之辛苦,都是手段。
别信那些对自己好一点的话,“对自己狠一点”更能让自己最终收获满意。
四、给自己定好符合目标的奖励,并且提前定好。
敲黑板敲黑板!重点在这里!
死磕的精神值得赞扬,但也不是说一点奖励不给自己,一点也不犒劳自己。
当然要给自己肯定和奖励,当然要犒劳自己。心理学界还有“及时反馈”理论呢,还有“正向反馈”理论呢。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自己表现得好,要及时给自己反馈,犒劳自己,奖励自己。方法是:
列出行动计划是,把奖励项目作为计划的一项内容包括进去。在制定行动计划的阶段,我们的头脑比较清醒,决定也比较理性,这时候一起做出奖励和犒劳的方式,也比较靠谱。
也就是说,奖励犒劳自己的原则是,拿出与自己的目标绝对一致的奖励。
比如,减肥是目标,过程中的奖励可以是约着朋友看一场电影——注意,请选不爱吃爆米花的朋友。达成目标后的犒劳是去旅游——去看金字塔,去逛卢浮宫,走的多,吃的少。
提前设定好奖励项目,省得让自己面对临时降临的诱惑,还得说服自己去搜索破戒理由,违心或者不违心。结果呢,往往是增添了“悔不当初”的烦恼。
弘晓心理工作坊:团结,学习,互助,一起向阳成长。